遴选两个试点区(长宁区、浦东新区)开展区域内的试点工作,加强“治未病”服务平台建设和技术业务建设,加强政府、医疗卫生机构和其他社会资源之间的合作,形成合力,不断扩大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网络的覆盖面。探索在本市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的构建。
【发展方向】向亚洲或国际医疗中心迈进
记者:请介绍一下上海医学未来的发展目标。
徐建光:上海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将医疗技术的发展推上了新的高度,我们医学工作者这几年也在不断地接轨国际。我们现在跟国外的交流非常多,大医院的医生经常出国交流,把国际上最先进的技术带回到中国,给我们百姓提供高、精、尖的医疗服务。设备、装备这几年也在不断完善,可以说国际上一流的大型的医疗装备,上海都有。加上技术软件、硬件,还有非常大的病人群体,给医疗技术的提高提供了非常好的保障。我们经常说上海的医疗技术、医疗水平,由于医生的实践多、经验多,确实达到了一定的水准。
上海的医学中心要完善到和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相一致的水准,我们还要不断努力,相信不会需要很长的时间,只要大家共同努力,上海一定能够成为亚洲或者国际的医疗中心。
【嘉宾档案】
徐建光 男,1962年2月生,汉族,江苏海门人,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2004年5月至今任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现任中共上海市卫生局委员会书记、上海市卫生局局长。
1985年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医学系。1997年3月,任中共上海医科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委员会副书记。1999年3月,任上海医科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副院长。2000年4月,任复旦大学医学院院长助理。2003年12月,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院长。2007年7月,任中共上海市卫生局委员会书记。2007年8月,任上海市卫生局局长。
【晚报视点】卫生“社区化”呼唤全科医生
□骆新(上海市政协常委、东方卫视评论员)
在社会卫生服务的健全、医疗保障体系的公平性方面,能与上海相媲美的城市并不多。
上海的“三大医疗保障制度”基本覆盖城乡所有居民。上海也是在全国率先大力发展社区卫生中心的城市,全面打造“中心城区步行15分钟就医圈”,而且,为了方便居民就诊,从去年起,上海还实行了“社区卫生服务门诊、诊查费减免”。
但是,如此完美的公共医疗保障政策、如此齐备的医疗资源和条件,为什么还有市民抱怨“看病难、看病贵”呢?我认为,有一点必须搞明白:“看病难、看病贵”并不一定是“缺医少药”造成的,体制中的许多“低效率”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也将造成医疗供需紧张。
比如,上海市各级医疗机构的业务量每年都在大幅度攀升。去年全市门急诊量达1.3亿人次,特别是三级甲等医院,每天的门急诊病人都高达6000人次—7000人次,看专家门诊的病人尤为集中。
我们不能总是埋怨老百姓“迷信专家”、“迷信大医院”。随着这些年大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不断“下沉”到基层、医生挂职、对口支援等制度性安排,已使社区卫生医疗的条件改善很多,但至今还没能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全科医疗”体系。
什么是“全科医疗”呢?它是一种“以个人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的医疗保健服务”。经过最近20多年的发展,现在世界上5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在推行,尤其在不少西方发达国家,“全科医疗”已得到医学界和公众的普遍认可。
随着医疗专业的“精细化分工”(特别是西医),“专科医疗”的弊端也日渐显现。除了常见病、多发病之外,面对许多疑难病症,A科医生和B科医生的判断和治疗手段差别很大,往往需要“会诊”。而绝大多数患者都属于“病急乱投医”,一开始就拼命找“专家”,A科看不好,换成B科,再看不好看C科……很多本来不严重的病,由于拖延或误诊导致病情加重,不仅使患者加大了看病成本,同时也使得医院宝贵的医疗资源被严重浪费。
如果有了“全科医生”,病人就能获得更好的治疗和指导。
全科医生是全科医疗的执行者。他们其实并不像社会上所误解的那样,什么科都懂一点、但什么科都不精的“万金油”。西方国家的全科医生,基本都相当于硕士水平,他们所受的训练和经验,使他们能够从事内、外科等若干领域的服务。所以,全科医生是医生中的“多面手”,其作用是任何其它专科医生所无法取代的。
按照上海区域卫生规划的要求,各级医疗机构在医疗服务体系中,是有着明确而又具体的功能分工,比如应该多采取“社区首诊制”,使常见病、多发病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二级医院就近解决,三级医院重点诊治疑难杂症,形成合理、有序的就医模式。
而这种模式,更离不开全科医生的支撑。全科医生可以在病患初期,即开始全面、系统地治疗,甚至可以签约服务、上门服务,对疑难杂症予以判断,并给予患者专科就诊方面的指导——需要看什么科、到底看什么专家……这样一方面,使得患者不至于贻误治疗,另一方面,又能给专科治疗提供准确的信息,让专科医生充分发挥才能。只有推行全科医疗与专科医疗协调发展、互相结合的服务模式,才能实行分级医疗。而加强了基层医疗保健工作,也就减轻了专科医疗的负担,更加合理地利用卫生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市民对卫生服务需要。
既然上海卫生部门在2008年的工作计划中,已经拟定了诸如“签约服务”在内的促进社区卫生事业发展的方案,就更要下力气抓住全科医生队伍的建设,否则,社区医院的科室设置与大医院别无二致,你的竞争力何在?病患者自然会很本能地把目光对准大医院、大专家,这也算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遗憾的是,我们在医生培养的过程中,还缺乏对全科医生这一职业的重视,正是这种不配套,限制了社区卫生向更大的方向发展。
来源:解放网-新闻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