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议:
药房喊冤称“无钱可赚”
“我们通常在进价基础上加价25%作为售价”,一位不肯公布姓名的医保定点药房总经理坦率承认,药店的医保药品价格确实比医院卖得贵,但“就算这样也赚不到什么钱”。
来自医院和经济药房的业界人士也确认了这一点:医保定点药房定价的加成率确实是1.25———毛利率25%,为何这位药房老总还要喊冤称“无钱可赚”?
市医药商业协会数据显示,去年全市药品零售行业销售总额为42.8亿元,截至目前全市药店总数超过2800家。以此计算,全行业平均单店年销售额为150万元,上缴17%增值税后,按25%毛利率计算,月毛利润为25000元。
据华氏大药房向本报提供的一份药店运营成本清单显示,医保定点药店面积不能小于40平方米,通常建筑面积最小约需60平方米;中环线周边社区商铺平均5元/平方米/天(中心城区20元/平方米/天),月租金约9000元。一家规模最小的药店需要6个员工轮班(医保定点药房按规定24小时营业),以最低工资1000元/月计;按规定配备一名执业药师和一名药师,岗位平均工资分别是2500元和2000元;加上四金缴费后,单店月人力成本为10000元。再扣除水电煤、仓储、运输物流、所得税等各项营运支出,净利润不到2000元。也就是说,当毛利率达到25%时,净利润率仅1%多一点。
不仅如此,让医保定点药房感到“不平衡”的还有,医院医保药品招标价可以压得较低,而药店从批发渠道拿货却很难获得“同等待遇”。一位药房负责人告诉记者,在整个药品消费市场中,医院药房占市场份额约80%,药店占20%,一些药品企业为确保招标药品在其主要市场———医院中的渠道畅通,确实将出厂价分成了两种等级。
“今年上海所有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要实施零差率,二三级医院的药费也要进一步降下来,政府将追加财政预算予以补贴”,华氏大药房一位副总经理忧心忡忡地表示,新政一旦实施,上海医保定点药店的形势将更为严峻,没有价格优势的药店如何为继,将成为全行业的重大挑战。
算账:
病人买药多付了多少
病人到医院买药、去医保定点药房配药,不同选择的看病支出有何不同?记者为王女士算了一笔账。根据她的病情,医生开出的处方是黛力新、奥美拉唑、吗叮啉联合用药方案(因吗叮啉已有较多储备,不在此次计算之内)。具体为,奥美拉唑每天3片、黛力新每天2片。照此推算,王女士一个月要吃6瓶奥美拉唑和3瓶黛力新。
假如去医院配药,王女士的月总支出为372.21元;到医保定点药店买药,费用总计为441.6元。据此推算,去医保定点药店购药,王女士每月多支出69.39元,而政府为此也要多支出66元左右(扣除乙类自负部分)。目前,上海医保参保人数近900万人,其中不到20%的人去定点药房买药,即近180万人。照此计算,医保基金多支出的费用相当庞大。
“政府开办医保定点药房,目的是方便大家就近买到便宜的常用药,假如药店药价比医院还贵,那么不就与开办医保定点药房的初衷相悖了吗?”王女士说,如果这样的话,那还不如去医院挂号呢。
困惑:
药价走向的两难选择
市民对医保定点药店药价高悬感到不满意,而药店则呼吁政府重视行业性危机。发生在上海医保定点药店中的药价之争,究竟是往下走还是往上行,看起来是个“两难”问题。
“行业需要发展,市民更需要廉价、便捷的医疗服务”,业内人士表示,上海三医联动改革今年将陆续出台各项新举措,其关键词就是“民生”———让老百姓买药方便、吃药不贵。而在推行改革过程中逐渐浮出水面的药店之惑,实际上也暴露出了改革最关键的难点———医药分家。
专家表示,一旦医药实现分家,医院被切断药品利益补偿链接后,医生不会乱开药多开药,只会向病人建议最经济、合适的用药方案,而市民买药则去药店。在一个开放、自由的大市场中,横亘在药店面前的价格障碍自然清除。药店在保持适度利润和长期发展的同时,为了竞争,价格也就可以受到牵制。医药分家,将使市民药费支出真正下降。
来源:东方网-劳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