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素一:噪音
伤害部位:中耳、内耳
声音传导的通路是这样的:声音信号经过外耳道——鼓膜震动——听骨(锤骨、镫骨、砧骨)——内耳的液体震动——耳蜗毛细胞发生电冲动——听神经——大脑中枢声音感受器,于是我们听到了声音。这个环节中的任何一个部分出了问题,我们都可能听不到声音。不过影响听力的因素中中耳和内耳的问题更多见。
以往影响听力的主要是工业噪音,而目前由于随身听的发明,造成听力损害的元凶已经变为音乐。长时间、大音量的音乐通过损害内耳的毛细胞、听神经纤维、听神经元以及内耳的微血管痉挛,损害我们的听力。
声音对听觉的伤害主要分两类:一是突然而来的巨大声响,如燃放爆竹;另一种是慢性噪音,长时间在高噪音下工作,听觉不知不觉受到伤害。
处于高噪音的环境中,听觉细胞便会劳损,如果只是短时间,劳损细胞可以复原,以85分贝计算,每天上限是8小时,超过限制,听觉细胞没有足够时间恢复,日积月累就会受损。
如果你在地铁车厢听音乐,背景噪音高达85至100分贝,要盖过背景声,随身听的音量往往高于100分贝。专家建议,使用随身听的安全守则为:60%60分钟,也就是把音量设定在最高音量的60%,每天不超过60分钟。
因素二:压力
损伤部位:内耳
压力很可能导致突发性耳聋,是神经性耳聋的一种,多为突然一侧耳朵听不到了,可能同时伴有耳鸣、耳朵闷胀的感觉等。
发病机制:压力、疲劳、情绪激动、病毒感染等因素导致肌体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内耳微循环的小动脉痉挛、收缩,导致内耳缺血、缺氧,造成内耳病变,导致内耳感音部分的损害,引起听力下降。
一发现耳朵听不见,要抓紧治疗,一般发病当天治疗效果最好,一周以内开始治疗,约80%的病人可痊愈或部分恢复,发病后时间越长治疗效果越差。
因素三:药物
损害部位:内耳,药物损害了内耳的精细结构。
有耳毒性的药物临床大约90余种,尽管这些年医生和家长都注意了这个问题,但药物性耳聋依旧是后天性耳聋常见原因的第一位,每年大约有3万人左右因药物使用不当发生听力下降,小儿多见,大人也有发生。最常见的是氨基甙类抗生素,其他有抗肿瘤药物、利尿剂、抗炎止痛药等。
因素四:年龄
损害部位:中耳、内耳,主要是内耳病变。
人到老年,肌体各器官功能都会衰退,听觉器官也一样,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渐趋老化。人到60岁左右,大约有30%会对高频的尖细声产生听力困难,到了80岁左右,50~70%的老人存在高频听力损失。再加上老人容易有动脉硬化、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疾病,间接导致内耳、耳神经的病变。我们可以通过治疗这些疾病推迟听力下降的时间,减少可能加速听力减退的因素如噪音等。
因素五:疾病
损害部位:中耳、内耳
中耳炎、听神经瘤、耳硬化症等都是可能直接导致听力损失的疾病,通过早期治疗,多数人可以避免耳聋。
因素六:外伤
损害部位:中耳
我们曾经听到过这样的事,某人一耳光下去把孩子打聋了。这是为什么呢?耳道很细,打耳光这个动作带动的高气压直接拍在鼓膜上,震动鼓膜,可能会伤害鼓膜以及听骨链,造成耳聋。
因素七:遗传
损害部位:听神经
50%的耳聋是遗传的,有基因基础。有些孩子出生时是能听见的,后来也会失去听力。
目前人工耳蜗技术能把外界的声音变为电子的声音信号直接作用于听神经,通过训练可以和正常孩子一样说话和生活。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