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患者反映情况,这些假广告就会继续盛行。尽管这与院士们毫无干系,可院士的形象频繁出现在广告上,院士的声誉多少要受一些影响。
“不能以院士名义做广告宣传,这是工程院对院士的要求,虽然没有详细的规定,但是每个院士都知道,也都遵守这一点。”杨胜利院士说。一位院士明确表示,厂家找到他做广告,他坚决地拒绝。“我们不参与商业活动。就是给800万元也不能去。”
但是,院士的自律并不能抵挡商家对利润的追逐。一位院士说,一些奸商之所以想尽办法要借院士的名义做广告,是因为里面利润颇丰。有些违法广告宣传的药品在短期内销售额就能达到几千万元。
无奈的院士们必须站出来维护自己的声誉。杨胜利院士说,发现自己被奸商利用后,院士们一般都会正式向侵权或进行虚假宣传的企业提出警告,要求立即纠正或撤销宣传。“好在,我们现在遇到的几起类似情况,企业都很快改正了。侵权没有到一定程度,我们也就没有采取法律手段维权。”甄永苏院士告诉记者,那家公司已经把那些不实的内容从网站上撤下来了,我们考虑到药本身没有问题,也没对患者造成伤害,就没有继续追究。
“这些厂商真是知道我们院士的弱点。”李连达院士说,“我们每天有太多的事情要做。这种违法广告只能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可是一打官司就要一年半载,要请律师,我们真的没有时间和精力与他们纠缠下去。”
李院士找到一个更有效地解决问题的途径:发现问题就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反映。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过去在新药管理办法中有规定,违法广告罚款在3万元以内。李院士和很多专家都提出建议:原来的处罚太轻了,不能解决问题,必须加大打击力度。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采纳专家们的意见,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加大打击和整顿力度,处理了4000多条违法广告。这种违法广告在媒体上基本得到控制。
可是总有不法厂商要钻政策的漏洞,借院士名义做广告的事情还在发生。6月2日,中国工程院的网站上刚刚张贴了刘昌孝院士的公告:两个虚拟的单位“中国中医药研究总院”和“中国航天科技部”编造了以他为首的科学家们历经10年研究和探索,利用祖国先进的太空诱变技术,研制了一种具有神奇药效、治疗糖尿病的胶囊。刘昌孝院士严正声明自己与此无关。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院士不无伤感地说:这个问题在我们活着的时候还好解决,如果我们不在了,谁知道会怎么样呢?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