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体制改革必须考虑到三个关键问题:看病的可及性、公平、价格。可及性表示有基本的医疗机构,公平就是要缩小城乡差距,价格则要让老百姓能接受
要想搞好医疗体制改革,需在城市和农村分别找到一个切入点,以便可以顺利进行下去。
在农村,由于目前报销比例低、范围窄、手续繁琐等因素制约,农村医疗合作体系功能要想很好地发挥尚需时日。因此,首先是改善农村医疗机构的基础条件,保证留得住人才就行。
在城市则是要建设好社区医院
在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仍未有明确时间表之际,卫生部部长陈竺不久前表示,我国卫生事业发展总体上严重滞后于经济和其他社会事业发展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医药卫生工作面临新的严峻挑战,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此次改革中,农村医疗卫生改革更是处于风口浪尖。
“眼睛向下,面对基层。”这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韩启德的一贯主张。上世纪60年代,韩启德从上海第一医学院毕业后,分配到陕西省临潼县一个公社卫生院当“赤脚医生”,在农村一呆就是10年。在偏远落后、缺医少药的西北农村,韩启德全身心投入到医疗实践中去。
韩启德在“我国农村卫生保障制度战略研究”课题成果会上如是评价:“要为中国农村卫生提出切实可行办法,不是简单的事。”
从2005年至今的3年间,韩启德多次提出医改建议并详细阐述了医疗体制改革路径,《第一财经日报》由此整理成文。
市场化不是医改重点
《第一财经日报》:我们去一些农村调研采访,发现最近几年国家在乡镇卫生院和疾病控制机构建设上投入不少,但有的地方楼建起来了,设备有了,合格的大夫却没了。如何建立与完善专门的卫生工作者的培养和培训体系呢?
韩启德:在卫生工作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人的因素。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医学教育飞速发展,培养了大批支撑世界上最大规模卫生事业(覆盖13亿人口)的高素质卫生人才。而今,广大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但医学教育有些跟不上形势发展。
比如,在我国一半以上人口聚集的广大农村,合格的卫生人才还很紧缺。为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国家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但社区卫生机构房子修得再漂亮,如果没有合格的医疗卫生人员,老百姓仍然不会光顾。另外,目前全国医学院校的在校学生达到140万人,但有部分学生学医多年后去了药企,从整体来看,不足与浪费并存。
目前迫切需要解决基层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农村公共卫生的编制不落实、人员素质差以及日常运转经费不到位的问题。“非典”以后,国家对公共卫生体系投入非常多,现在大部分已经变成了房子,如果只有房子在那里,实践证明是运转不起来的。现在最大的是三个问题,一,基层没有编制;二,有的人员素质太差;三,日常运转没有钱。
《第一财经日报》:从财力上看,政府很难把目前公立医院正常收入与支出的缺口部分都包下来,必然涉及公立医院的改制或去留问题(或者涉及如何划分不同性质“服务包”的问题),一些人也把医院改革列为医改的核心,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韩启德:市场化不是医改重点。以前政府给医院补贴,但是后来这项措施取消了。为了弥补医院的成本,国家给了一个政策,就是药品可以加价15%,作为医院的收入。实质是政府给医院的补贴,以药价的方式转嫁到了病人的头上。
医疗体制改革必须考虑到三个关键问题:看病的可及性、公平、价格。可及性表示有基本的医疗机构,公平就是要缩小城乡差距,价格则要让老百姓能接受。
要想搞好医疗体制改革,需在城市和农村分别找到一个切入点,以便可以顺利进行下去。在农村,由于目前报销比例低、范围窄、手续繁琐等因素制约,农村医疗合作体系功能要想很好地发挥尚需时日。因此,首先是改善农村医疗机构的基础条件,保证留得住人才就行。在城市则是要建设好社区医院。
政府采取多项措施保障中国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一方面,加强卫生科技研究,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将出生缺陷防治、城乡社区常见多发病防治、心脑血管病、肿瘤等重大非传染疾病防治以及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等,作为今后科技发展的优先重点;另一方面,加强卫生政策研究工作,启动和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