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后博弈
华立药业内部人士认为,重庆通和实际上是想通过诉讼逼迫华立药业掏出一笔钱,因为重庆通和及其控制下的重庆健桥并没有将产品产业化的条件,似乎也缺少发展这个产品的意愿,即使胜诉,也不可能从中获得多大的直接经济收益。
重庆通和方面的态度似乎佐证“以打促谈”的思路,因为重庆通和方面多次向本报记者表达了“可以与华立药业坐下来谈判”之意,即只要华立药业给一笔专利费,就允许他生产科泰复,抑或华立药业买断专利,重庆通和彻底退出青蒿素市场。
实际上,诉讼正在将双方潜在的合作大门关闭。即使日后华立药业有意与重庆通和采取合作,但提交案议给股东大会审议时,如何能让股东们认同昔日的“仇敌”,已经变为今日的“朋友”,必将大费口舌。
与此同时,华立药业仍尽力最后一搏。华立药业公告称,该产品之组分为双氢青蒿素1份、磷酸哌喹8份,不在上述专利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之内(该专利之保护范围为:双氢青蒿素1份、哌喹或其磷酸盐3~7份),本判决书主张的将磷酸哌喹折算成哌喹进行含量测算的说法缺乏法理和学术支持。本报记者获悉,华立药业已于7月29日在重庆市高院提起诉讼,希望二审能推翻“侵权成立”的一审判决。
实际上,即使二审诉讼出现最坏的结果,华立药业似乎也能坦然接受。
华立药业的进退有道来源有三:第一,2007年科泰复的销售额仅有2000多万元,在华立药业的营业收入当中占比不到1%;第二,科泰复是一种抗疟疾药,市场主要在东西非、东南亚和拉丁美洲,国内市场并不重要;第三,华立药业在非洲有生产基地,如果最终判决不利,仍可以将生产线转移到非洲。
广袤的市场
在华立药业、重庆通和、广州健桥三方的诉讼大战背后,是抗疟新药复方双氢青蒿素(Artecom)背后孕育的巨大商机。
曾几何时,“青蒿素产品将在世界市场上形成15亿美元的销售额”曾广泛被媒体报道,而2004年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将青蒿素类抗疟药品列为首选指导用药后,青蒿素更是被冠上疯狂之名,种植面积陡增,青蒿的价格亦从每公斤2000元飙升到每公斤8000元。
但不理性的扩张很快滋生出市场泡沫,从2006年开始,青蒿素市场很快供大于求,青蒿价格很快直线下滑。再加上2007年WHO全面禁止青蒿素单方口服抗疟制剂的销售,华立药业的科泰新单方抗疟疾药的销售大幅下降,虽然科泰复的销售比2006年翻了一番,但尚未填补科泰新停止销售造成的市场份额下降。
来源:南方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