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疑
大学生医保比商业保险赔付更多
眼看9月1日开学在即,各高校的申报缴费就要开始了。为此苏州社保部门近日提前开始就此事与在苏几大高校沟通协商。没想到,少数几所高校却提出了不同意见:我们的学生就不参加了吧。明明是好事一桩,怎么就遇到了这样的尴尬呢?
一所高校后勤保障处的一位处长表示,学校将近3万本科生、研究生全部参加了商业保险,而且运作得还可以。而新政涉及学校、学生双方缴费,每人每年80元的费用比眼下的商业保险要高出不少。
不过也有高校业内人士指出,好事难办的背后其实另有原因。现在不少高校都办了商业保险,难免涉及一些商业利益在内,如果执行了社会保险,必然会带动这部分商业利益的调整,因此在推广方面会遇到些阻力。而且在苏高校有省属、市属之分,102号令出自苏州市政府,对于省属高校是否同样具有强制性,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理解。
对于高校的这种想法,该市社保基金管理中心主任谭国明解释,商业保险的封顶额度一般在十万元以下,距绝大多数重大疾病的治疗费用显然还差很远,学生发病赔付后很难再续保商业保险。而学生医保的年度封顶额度一下提升到二十万,发病后第二年还可以续保,保障功能可以说是增加了好几倍。医疗保险是按照国务院的规定实行属地管理,不管你是部属院校、省属市属院校,都属于这次苏州市政府的规定范围之内。新政策执行,总会有一个磨合与过渡期。但高校医疗纳入社会医保必定是大势所趋。为了让所有在校大学生都能以最小的投入摆脱对重大疾病的后顾之忧,希望这个磨合期越短越好。
链接
30年,大学生医疗保障“三步曲”
自恢复高考以来,中国大学生的医疗保障在30来年的时间里经历了公费医疗到商业医疗保险,而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作为一个社会群体,医疗保障变得愈发脆弱。如今,随着大学生加入社会医疗保险逐步进入实施阶段,可以预见,大学生的医疗保障不再会是一个沉重的话题。
以前的大学生被人们视作天之骄子,只要进入大学,他们就披上了国家干部的身份,学生在学校生病到学校自己的医院或者指定医院看病,费用几乎全报销,这也就是公费医疗。1998年之后,原来的公费医疗制度和劳保医疗制度逐步被新建立的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取代了。在医改之前,大学生享受公费医疗,看病吃药国家全包。
医改后,大部分院校通过“国家拿一点,学校负担一点,个人承担一点”的方式负担医疗费用,但远远不够支出。由于现有的医疗保障制度不足以保障重病大学生,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完全依靠家庭自身,很多大学出于人道和关爱,想方设法地通过各种爱心渠道为重病大学生募捐,但是对于一个具体的高校来说,如果大病学生人数稍微多几个,学校就吃不消了,学生也会出现爱心疲惫。针对这种现状,去年苏州大学开始尝试推出爱心互助基金。基金来源主要由苏州大学全日制在籍本科生、研究生自愿缴纳,基金缴纳标准为每生每年10元人民币,按正常学制一次性收取。而更多的高校是在学生自愿的前提下帮学生购买商业保险。事实上,一些贫困大学生购买商业保险的能力很有限,于是大学生医疗保障成了一个被社会遗忘的角落。
如今,苏州推行的大学生参加医保的做法,则将大学生医疗保障向前推了一大步,有望使得大学生获得真正的医疗保障。
来源:扬子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