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改方案中提出的“公立医院”改革,凸显出“政府主导”和“公益性”概念,令国人满怀极大的希望。但是,在具体操作层面上,则出现了大量忧虑甚至质疑的声音。
国家卫生部部长陈竺日前称,“启动迫在眉睫的公立医院改革,这是最难的但又是必须要做的。”
■方案摘录
“公立医院”改革凸显“政府主导”“公益性”
“新医改方案”征求意见稿提出,推进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从有利于强化公立医院公益性和政府有效监管出发,积极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的多种实现形式。同时明确,公立医院要遵循公益性质和社会效益原则,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优化服务流程,规范用药检查和医疗行为,深化运行机制改革。
方案提出,对公立医院实行医药收支分开管理,探索有效方式,逐步改革以药补医机制。通过实行药品购销差别加价、设立药事服务费等多种方式,逐步改革或取消药品加成政策,“以药养医”机制有望得到扭转。
方案提出,采取适当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增加政府投入、改革支付方式等措施,完善公立医院补偿机制。各地则可结合实际,对有条件的医院开展“核定收支、以收抵支、超收上缴、差额补助、奖惩分明”等多种管理办法的试点。
■现状调查
公立医院多市场主导
运营经费靠挣钱自筹上世纪80年代,我国曾对卫生医疗机构实行放权、让利、搞活,实行鼓励创收和自我发展的政策,以增加医疗服务供给,缓解“看病难、住院难、手术难”等突出矛盾。
但随之出现的是,政府投入不足,医疗机构趋利明显,医药费用迅速上涨,老百姓负担加重。据了解,我国卫生总费用从1980年到2006年增长了68倍,同期政府和社会投入由78.8%下降到50.7%,个人支出由21.2%增加到49.3%。
公立医院面临着经费不足、自谋生路的压力,目前政府每年投入约占公立医院经费的15%,其余部分都得靠挣钱自筹。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自谋生路的前提下,开大药方、大检查单现象屡禁不止,医生在药品中拿“回扣”已经成为行业内的公开秘密,普遍存在的“潜规则”加重了患者的负担,成为看病贵的一大根源。
一名公立医院负责人对记者说,公立医院要想发展,只能提高医疗服务价格,除了“以药养医”规则外,患者在医院进行各项检查的费用也大幅增加。
新医改提出的对公立医院改革的方向,能否改变看病贵、看病难现状,牵动民心。
■民意聚焦
寄望改革效果担忧具体操作
1 公立医院改革:绝不能走回头路
一位业内人士比较极端地说:“近几年的中国医院是世界上最市场化的医院。”他认为,这些医院一边因其公益性享受着国家公共财政的补贴,一方面又因其市场性而鼓励医职人员进行福利创收,“公私同体”造成了看病贵、看病难问题。
面对市场主导下医院经营方式带来的医患矛盾和社会怨气,很多人都在怀念改革以前“广覆盖、低水平”的公立医院模式,几毛钱就能进公立医院看病的往事显得极为美好。
对于此次新医改方案中,对公立医院方向的定位、公益性和政府主导的模式,大部分受众表示:“绝不能走回头路。”
社会评论家、机关干部沈占明认为,“医改不成功,并不等于改革之前的模式就是成功的。”他认为,医院既不能采取纯行政化的性质,也不适用患者用脚投票的规则,政府通过立法和监管,建立有序的医疗体制,在政府调控下进行有限度的市场竞争。沈占明认为,目前医院“婆婆”太多,旧的医疗体制寄生了很多利益集团,而很多政府的管理和改革却多从自身利益,而不是从医院的实际出发,损害医院并最终损害患者的利益。
省老年病医院院长、省老年学会副会长石仲仁认为,国有医院的发展,在人员、资产等方面,应当由国家按比例、按计划投入,但经营上必须依靠医院自身的机制来管理,不能返回计划经济时的模式,那样,缺少激励机制,国有医院的弊端就回来了,会重现“等靠要”的老问题,与改革初衷相违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