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期盼已久的医改方案预计将在今年3月公布。此前多位参加过医改草稿讨论的专家发现,这些方案中没有由医疗卫生系统内部人士提出的。最近,中国科学院生物与医学学部“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建议”咨询项目组将正式向国务院有关部门提交第十套医改方案,为完善医改方案作出贡献。
备受关注的是,担纲该课题的是清一色的广东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肿瘤医院院长曾益新,开博客、敢言医改得失的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等。因此,“第十套医改方案”也可称为“广东方案”。
昨天(23日),课题负责人曾益新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畅谈医改热点难点。
如何解决看病难 投资基层医院合理分流病人
「病因剖析」过分市场化使医院两极分化
“看病难,其实是相对的。”曾益新说,所谓“难”,主要是看大医院、看专家难;去基层医院并不难。
他分析说,前些年过分依赖市场机制运行,导致大医院门庭若市(病床使用率超过100%),病人排长队挂号、等候多日方能入院、到处找关系送红包。而基层医院门可罗雀(二级医院病床使用率仅为30-40%)、设备奇缺、基本上不能吸引正规医科毕业生去工作。农村的医疗资源更加匮乏,老百姓不信任,看普通感冒也挤大医院。
「医改方案」社区初诊多报销,基层医生拿补贴
解决“看病难”的关键举措,是明确医疗系统的公益性质,由各级政府共同出资建设好初诊医疗机构和区域性中心医院,并采取各种政策吸引合格医生到基层医疗单位工作。
曾益新解释说,初诊医疗机构包括村医、乡镇卫生院、私人诊所和城镇社区医院。这一级的医疗机构应承担全国绝大部分病人的初诊服务,对于分流病人、缓解大医院就诊压力、消除“看病难”的局面具有决定性意义,是整个医疗体制改革是否成功的关键。
设计是美好的,但为何卫生部的“社区首诊”喊了两年,就是难以实施?曾益新认为,应补上三个短板:一是硬件短板。国家应该明确规定乡镇卫生院和城市社区医院建设的数量和规模、各种硬件的建设与添置、人员的培训与充实、信息系统的建立与完善,并由地方政府在规定时间表内完成;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可以由中央政府给予专项经费予以支持。
二是人才短板。要建立保证合格医生在基层医疗机构工作的保障机制和运行机制。政府必须给予各种倾斜政策,可以参照针对教师的配套待遇,规定凡获得全科医师或住院医师执照、愿意到县(市、区)以下医院工作者,国家应免除退回学杂费、培训费,并提供奖学金。他们的工资应由政府财政直接拨付,还享受各级政府给予的补贴。政府定期安排他们到大医院进修、培训和学术交流,以保证其更新知识,不断提高医疗水平。“按国际经验,如瑞典、美国,社区医生的收入都超过大医院的同行。我们起码应该逐步做到接近。”
三是医保短板。现在很多社区医院没有医保定点,看病不能报销。为合理分流病人,建议对于初诊时前往公立一级医疗机构或村医就诊的患者,应由保险机构支付100%的门诊医疗费用;对于初诊时即前往二级医院或三级医院的患者,医疗费用的保险支付比例应当相应地有所降低(如70%和50%,甚至更低)。这样强化基层医疗机构对病人的筛选和分流作用,缓减大医院的就诊压力,缓解“看病难”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