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欧美国家,HBV感染以成年人较为常见,性行为是主要的传播途径。据美国几项研究结果,约半数的HBV感染者是通过性传播感染的。世界卫生组织(WHO)早已将乙型肝炎列入性传播疾病(STD)的范畴,但是在我国,HBV感染的性传播途径一直未受到足够的重视。
我国一般人群的HBV感染率为57.6%,HBV携带率为9.75%,属于HBV感染的高、中度流行区。在上个世纪90年代之前,不规范的采血、输血、应用不合格的血制品及不安全注射等医源性传播,曾是导致我国乙型肝炎流行的主要原因。近10多年来,我国逐步加强献血管理,推行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实施新生儿乙型肝炎计划免疫等,这些措施对控制HBV流行起到了重要作用。
然而,近年来,乙型肝炎发病报告病例数始终居于法定传染病的前列,原因应该包括许多方面,其中之一是流行病学特征的改变,性传播正在成为我国HBV感染的重要途径之一,而我们防治工作的思路和策略却未完全跟上。
我国原有HBV感染者的人口基数很大,由于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尚未推行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计划免疫,通过垂直传播途径大量新生儿被感染,从而形成了目前我国HBV慢性感染人群广泛分布于各个年龄层的局面。在推行新生儿乙肝疫苗计划免疫之前感染HBV的新生儿,现已为青壮年,大部分陆续进入婚育期,再加上当前人口的大规模流动以及生活观念的改变,非婚性行为、多伴侣性行为的发生率不断上升,这些都成为HBV感染性传播的社会生物学因素。
乙型肝炎的性传播机制
HBV可经由皮肤黏膜的破损处入侵宿主体内。由于性行为的固有特点,常常导致性行为接触部位的黏膜或皮肤发生微小创口,而这种微小的创口并不一定肉眼可见或被当事人感知,却已构成了病毒出入的“门户”。同时,在病毒传播过程中,HBV并非仅仅来自微创部位的血液,HBV感染者的生殖道排液(女性的阴道分泌物或男性的精液)均有可能携带病毒。
我们实验室的一项研究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对HBV慢性感染者的血液和生殖道排液进行了HBV DNA检测。结果表明,在30例育龄期妇女中,26例(86.67%)的血清HBV DNA>104 copies/ml,其阴道分泌物中HBV DNA>1×103 copies/ml。另外4例患者的血清HBV DNA水平为103 copies/ml或104 copies/ml,在其阴道分泌物中未检出HBV DNA(<1×103 copies/ml)。这提示,女性HBV慢性感染者的阴道分泌物传染性与其血液的传染性密切相关,即血液中HBV处于高复制水平的患者,其阴道分泌物具有传染性。这为女性HBV感染者生殖健康的监测和管理,提供了一个可行的参考指标。
男性HBV慢性感染者精液的传染性则有所不同。笔者的另一项研究是取37例青年男性HBV感染者的精液,将其分离为精浆和洗涤后的精子,分别进行HBV DNA水平检测。结果显示,35例患者的精浆HBV DNA呈阳性(HBV DNA≥1×103 copies/ml),HBV DNA水平范围为103 copies/ml~104 copies/ml,检出率为94.6%(35/37例)。然而,在这37例感染者中, 6例感染者血清HBV DNA均低于103 copies/ml,但其精浆HBV DNA呈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