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靶点 首先应注意治疗的靶点是全身性的,还是局限的结构或者某一特殊部位。应了解治疗的主要作用是在血管闭塞处再通复流,还是建立侧支循环或梗死灶的微循环(微血管壁、血管内微栓子、炎症反应等)。
3.2 机制 发挥疗效作用的主要机制是溶解血栓、降低纤维蛋白原、对抗凝血级联反应的因子、降低血小板活性或聚集反应、扩张血管、改善血液流变学等。除了上述的基本效应外,还需注意其下游反应,包括代谢分解产物的作用。
3.3 时间窗 明确每个药物的特性尤其是药代动力学,如药物在体内停留时间、达峰及维持疗效时间;还有作用于脑梗死病理级联反应的哪个环节上,药物能否在此相应的时点上发挥作用。只有掌握好使用时机,在最重要的时段上准确应用,才能取得良好效果,并减少药物不良反应。溶栓时间窗是最典型的代表,事实上其他方法也均存在治疗的最佳时点,因而,用治疗时间窗(治疗窗)可能更为确切。脑的结构十分复杂,代谢极其活跃,但缺乏能量储备,要维持其正常生理功能,要求有稳定的血循环。良好的脑血循环是脑部疾患时所有治疗的基础,对脑血管疾病尤为突出,在脑梗死则成为根本性治疗,必须贯彻全程。
参考文献
1 黄如训, 莫健伟, 苏镇培, 等. 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脑血管病变[J].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1990, 6(增刊):38-40.
2 张怡琴, 黄如训, 苏镇培, 等. 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脑微血管超微结构观察[J].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
杂志, 1992, 18:69-72.
3 莫建伟, 黄如训. 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的大脑表面侧支吻合血管改变[J].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1992,18:165-166.
4 Zeng J, Zhang Y, Mo J, et al. Two-kidney, two cliprenovascular hypertensive rats can be used as strokepronerats[J]. Stroke, 1998, 29:1708-1714.
5 高庆春, 黄如训, 曾进胜, 等. 高血压动脉硬化脑血流自动调节类型及其下限测定的实验研究[J].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2001, 17:392-395.
6 Zeng J, Huang R, Su Z. Stroke-prone renovascularhypertensive rats[J]. Chin Med J, 1998,111:741-744.
7 彭英, 黄如训, 李湘平, 等. 高血压致脑血管损害及其对脑梗塞影响的实验研究[J]. 中华医学杂志, 1994,74:100-102.
8 方燕南, 黄如训, 陈燕奎, 等. 高血压鼠局部脑梗塞后微血管改变的动态观察[J].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94, 20:201-203.
9 李玲, 黄如训, 张小燕. 局部脑缺血再灌注病灶区脑微血管基底膜及其成分改变的实验研究[J].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00, 19:364-367.
10 黄如训, 陶玉倩. 重视脑卒中后脑微循环的保护[J].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1998, 24:379.
11 黄如训, 王新. 脑梗死的微循环改变及其治疗[J].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2004, 30:315-316.
12 黄如训. 朱良付. 脑梗死急性期脑保护剂作用之浅见[J]. 临床急诊杂志, 2004, 5:1-3.
13 黄如训. 脑梗死治疗策略的思考[J].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2002, 28:236-237.
14 黄如训. 脑卒中与血压[J].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2000,6:49-50.
15 黄如训. 老年人脑梗死的血压管理特点[J].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5, 7:220-221.
16 纪列伟, 黄如训. 脑梗塞的多脏器功能衰竭[J].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1994, 20:292-293.
17 卢林, 黄如训, 曾进胜, 等. 大骨瓣减压术抢救恶性大脑中动脉梗塞疗效分析[J].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3, 29:180-18220.
18 黄如训. 脑梗死治疗的基本观点, 原则及方法[J].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04, 3:248-250.
19 黄如训. 脑卒中康复治疗的基本观点和实施[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7, 22:543-544.
20 黄如训. 脑梗死超早期的溶栓治疗[J]. 中华医学杂志,2004, 84:1049-1051.黄如训. 卒中康复指南的解读与思考[J].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06, 14:3-4.
21 黄如训, 曾进胜, 裴中, 等. 降纤酶治疗血栓性脑梗死的实验研究[J]. 中华医学杂志, 1999, 79:711-713.
22 黄如训. 脑血管病防治指南的解读ā脑梗死治疗的思考[J].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2005, 11:197-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