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方面,为了拿学位、发论文,在3年的学习期间,博士生们常常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泡在图书馆和实验室里,常常无暇顾及临床基本技能的培训,这也是造成他们毕业后动手能力差的重要原因之一。记者在采访中也听到这样一个事例,一名外科博士生在完成半年的基础课程后,就一头扎进实验室里,精心设计动物实验,病房难得看到他的身影。这样的外科临床专业的博士生,毕业时论文可以完成得很漂亮,但临床动手能力是否能够真正达到毕业要求就很值得怀疑。
此外,社会对博士们在认知上也存在一些偏差。比如医院对博士期望值过高,公众普遍以为博士是高水平人才的代表,高学历就应该是专家等等。事实上,这些观点对于医学这样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来说,是不正确的。博士生拿到了博士学位,只能说明他在某一方面的学识和科学研究比较深入,并不代表他作为临床医生的能力。所以,对于临床医生,绝不能仅以学历论高低。
“让年轻医生真正沉下去”
必须让走出校门的年轻医生在临床得到尽可能多的锻炼,才能积累起临床经验,早日独立拿起手术刀。
毕业后医学教育就是着力解决医生的动手能力问题。以住院医师培训为核心内容的毕业后教育是医学教育特殊性的集中体现,强调临床技能培训的住院医师培训阶段应该是每一位医学生都必须经历的学习阶段,这一阶段不能因学历高而省略。目前,包括住院医师培训在内的专科医师培训制度已经在我国部分地区进行试点,这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李子荣教授介绍说,在中日友好医院,研究生毕业后都必须至少经过两年的住院医师培训,达到相应标准才能在临床中独当一面,而本科毕业生则需要3年。今年该院就有几位年轻医生因为没有达到住院医师培训的标准而离开医院,这其中也有博士毕业生。北京大学运动医学所所长于长隆教授也提出,公众以及招聘单位应当淡化“博士就是高水平”的观念,“博士研究生学习经历只是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阶段,他们毕业后,需要学习和提高的地方还有很多”。
打破学历和职称等级,统一编组直接管理病人的“小组负责制”也在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外科应运而生。张建群说,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心脏外科医生,需要经历漫长而严格的培养过程。按照规范的专科医师培养计划,在普通住院医师培养阶段完成后,还需要进行3年的专科训练,才算是心脏外科医生。年轻的博士医生可能在某一方面钻研较深,但在相关知识的掌握上缺乏广度,这些都需要在临床工作中不断充实积累。
北京安贞医院心外科实行的“小组负责制”就是, 60张病床、15名医生。从学历角度,博士6名、硕士5名、学士4名;从职称上,正高两人,副高4人,主治9人。整个病房分成4个组,每组15张床,由一名组长负责。担任组长的人不论学历论能力,只要具备相应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不管本科毕业,还是硕士、博士毕业,也不管目前职称是正高、副高还是主治,都可以担任。组员则既有主治医师,也有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而且不论学历高低、职称高低,都要接受组长的领导,并担负起主管医生的工作——直接管理床位、病人,包括查体、写病历。张健群说,这样做的好处是:组长,作为一线临床工作带头人,做到了不拘一格选人才;组员,即使是博士、正高职称,也要直接管病人,从而给了他们重新积累临床工作经验的机会。这对他们长远发展来说,是大有好处的。所以,每当科里来了新博士时,科里都会要求他们先“沉下去”。
张健群说,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心脏外科医生,需要经过严格的培养和积累过程。心脏外科医生不仅需要掌握心脏外科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对超声、核磁、心内、术后监护、体外循环、麻醉等多学科知识非常熟悉和了解,而这些都需要在临床工作中长期地学习和积累。所以,年轻医生只有尽可能多地在临床实践中锻炼自己,积累经验,才能为早日独立拿起手术刀打好基础。
中日友好医院则通过严格住院医师培训制度和采取“评聘分离”的办法对“高职低能”的医师进行培养。李子荣教授说,今年全院有副高职称的40名员工参与聘任,只有27人获得聘任,1/3的人落选。有的需要三四年才能评上。关键是看能力,而不是看学历、看职称。
李子荣教授还认为,我国研究生的培养制度也应当有所调整。虽然我国目前的医学博士分为科研型和专业型两类,但由于就业渠道窄等多种原因,许多科研型博士转而从事临床工作,没有临床经验的他们自然也显得力不从心。对此,可以参考国外模式,必须拿到临床专业博士学位的才可以从事临床工作,而科学型博士在研究机构中更能发挥其才能。
来源:健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