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1. 3 龙胆泻肝汤 出自《医方集解》,原方功在清泻肝胆湿热实火。有研究表明[ 11 ] ,龙胆草、黄芩、连翘、丹参对痤疮丙酸杆菌明显抑制作用;白花蛇舌草、金银花、制大黄、栀子、黄芩可增强机体免疫力,刺激网状内皮细胞增生,增强白细胞吞噬能力,具有抗菌、消炎和抗过敏的作用;丹参、连翘、制大黄均有改善局部微循环,活血化瘀散结,减轻毛囊口角化程度。本方适用于肝火挟湿热上逆而发的痤疮[ 5 ] 。
2. 1. 4 银翘散和银翘解毒丸 两方均出自《温病条辨》。银翘解毒丸系按银翘散方组方制成的丸药,其功用为辛凉解表、清热解毒,用以温病初起。药效研究发现,两方具有抗菌、抗炎、抗过敏等作用,均可用治肺经血热型痤疮[ 12, 13 ] 。
2. 1. 5 泻白散和加减泻白散 泻白散出自《小儿药证直诀》,原方清泻肺热,主治肺热咳喘之证,《卫生宝鉴》将泻白散去粳米、甘草,加黄芩、知母、麦冬、五味子、桔梗,名为加减泻白散。药理研究表明[ 14 ] ,泻白散中的桑白皮、地骨皮均具镇静、抑菌作用;甘草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对药物、食物中毒,代谢产物中毒均有解毒功能,且具抗炎、抗过敏、调节免疫作用。后方则较钱氏泻白散加强了清热泻肺作用。用于治疗肺经蕴热型痤疮。
2. 2 理血方剂
2. 2. 1 血府逐瘀汤 源于《医林改错》,原方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主治胸中瘀血兼气滞之证。久病入络,久病必瘀,多种治疗方法不愈,痤疮反复发作的患者可考虑从瘀论治。经临床验证[ 15 ] ,血府逐瘀汤具有扩张毛细血管,使瘀血和渗出物等病理产物吸收,促进受损组织的修复和再生。
2. 2. 2 桃红四物汤 出自《医垒元戎》,功具养血活血,主治血虚兼血瘀证。本方在调血养血的四物汤基础上加桃、红二药,调血中寓活血之意,养血而无留瘀之弊。适用于痤疮反复出现并伴有斑痕者[ 16 ] 。
2. 3 补益方剂
2. 3. 1 六味地黄丸和知柏地黄丸 前者源自《小儿药证直诀》,三补三泻的药物组合,以滋补肾阴为主,“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并酌加清热凉血之品可用于治疗各型痤疮。药理实验研究表明,六味地黄汤有抗炎、降血脂等作用,能增强免疫功能,调节内分泌代谢及提高微量元素含量。有报道知柏地黄丸具有调节内分泌、抗菌消炎、改善微循环的作用,且安全有效无毒副作用[ 17 ] 。两方均适宜阴虚火旺型。
2. 3. 2 二至丸 出自《证治准绳》,由女贞子、旱莲草组成,具有益肝肾、补肝血的功效。实验研究发现,二至丸除能增强免疫功能外,还具有抗炎、抗氧化、降血脂、延缓衰老及镇静等作用[ 18 ] 。对于肝肾不足的痤疮患者,常可配合使用本方。
2. 4 除湿方剂 茵陈蒿汤出自《伤寒论》,清热利湿退黄,主治湿热黄疸。彭氏认为[ 19 ] ,胃肠湿热型痤疮临床较为多见,如炎性浸润明显,伴有大便秘结的丘疹性、脓疱性痤疮尤宜;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经血热型痤疮予以清肠通腑亦有益于肺热的清除,也可用之。
2. 5 和解方剂
2. 5. 1 逍遥散 源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功具调理肝脾(胃) 、表里双解,主治肝郁血虚脾弱证。有研究表明[ 20 ] ,“肝郁”是高级神经系统活动功能紊乱而表现出的一组症候群,逍遥散可调节中枢单胺类神经递质,调整体内激素水平,从而改善肝郁脾虚的症状,使气血生化有源,气机条达舒畅,血亦因之流通无阻。本病的发生,与肝郁血气失和,复感风热毒邪外袭而成。因此以疏肝解郁、健脾养血为治本,气血调合,则痤疮乃平。
2. 5. 2 小柴胡汤 出自《伤寒论》,具有和解少阳的功效,主治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舌苔薄白,脉弦。杨氏等[ 21 ]认为,此症与肝肺郁热有密切关系,总因情志不畅,肝失条达,郁而化热,郁热循经上蒸于面部而发为痤疮,以小柴胡汤调畅气机,发散郁热故可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