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众合理用药援助系统
药品查询
请勾选查询条件后检索
药品名 企业名 批准文号 功能主治
你的位置:首页 > 药讯频道 > 药讯 > 医药新闻 > 正文
记者亲历:医院“检查结果互认”为何易说难行?
www.yongyao.net  2008-12-2 9:37:43  来源:  责任编辑:
分享到:

骨科权威专家李佛保:做好问诊比拍片更重要

目前医院检查结果互认是需要签订检查结果互认协议的,协议中也明确表明,对于病情发生变化的,需要补充诊断的时候需要再拍片。因此,对于外院检查是否互认,更多的时候取决于接诊医生的判断。

记者将X光片和遭遇向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首席教授,全国知名骨科专家李佛保教授讲述。记者问道:“如果当晚接诊的医生是您,您会要求再拍一次片子吗?”

李教授非常肯定地说:“不会。”他解释说:“虽然这张片子从骨科的角度来讲,的确不是非常标准,但是根据病人的描述,疼部位是第五趾骨,片子对第五趾骨处拍得非常清楚,这个地方根本就没有骨折。这个片子唯一看不清楚,有疑是骨折的部位是在踝关节处,而根据病人描述,这个地方并不痛,按压时也没有明显的压痛,说明这个部位没有骨折,因此可以判断没有骨折,不需要再拍片了”。

“那您不担心漏诊吗?”记者问。

李佛保教授笑答,医生并不是故意要求病人再拍片,其实这涉及到医生诊断病情时候所运用的手段。不少医生诊断病情时存在太依赖高科技技术的现象。

“除了根据片子做诊断之外,还有几个其他的诊断方法,它们比片子更重要。”李教授说,如果对脚部是否有骨折带有疑问,可以采用简单而有效的间接压痛检查方法,不直接对疼痛部位进行按压,而是通过挤压其周边趾骨,来判断有没有骨折。这种方法避免了对疼痛部位的直接刺激,如果仅仅是肌健韧带的损伤,间接检查方法不会出现明显压痛,如果是骨折,则会疼痛剧烈,因此就能简单做出判断。

记者发现,之前给记者看诊的两位医生,没有一位认真主动检查过伤脚。前一位只是看了一眼,后一位在记者强烈要求下才敷衍地按压了两下。

对此,李佛保教授感叹道“不少医生将这些简单的检查方法抛弃了,过分依赖高科技,甚至靠片子吃饭”。他说,这个案例充分说明了一个问题,医生诊断的时候,究竟是应该以临床症状为主判断,还是应该以X光片为主。

四项“内功” 可减少医疗纠纷

李佛保教授谈到,不管疾病的诊断方法怎样发展,其基本的方法不变,这就是:

第一,病史。病史是疾病反应的直接信号。这包括病人是什么时候出现的症状,发病过程如何等问题,一定要问清楚。

第二,体征。这是身体受损害的客观信号。比如,皮肤的颜色、肿胀情况、有没有压痛、功能受限的情况等。

第三,影像和化验。这是身体功能、形态在某个瞬间的状态。这只是一个间接的信号,它本身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因此,李教授说,病史和体征才是医生诊断病情的主要手段,影像和化验只是对疾病诊断的参考和支持,不能过分依赖了化验。

而要减少医疗纠纷,需要医生修炼好四项“内功”:一是强烈的责任心,二是丰富的医学知识,三是过硬的基本功,四是良好的沟通技巧。李教授谈到,做好医生不容易,一方面病人要知道,医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必然会犯错误,要给予医生适当的理解;另一方面,医生要积极修炼四项“内功”,医生的经验和知识的积累是非常艰辛的过程,不应该是开单机器,要有好的技术,做好的医生,更做好人。

记者手记

医疗费用的大部分还是病人自己负担,因此病人对医生诊断和治疗的费用还是相当关心的。医院检查结果互认本来是一件利民的事情,可如今形同鸡肋。

虽然医院之间检查结果互认需要签署协议,而最终是否互认取决于医生对病情的认识和判断。事实上,一些医生甚至不知道究竟本院和哪些医院签订了互认协议。

这个过程中,既涉及到医生因为经验不足,或者偏信化验单影像片,或者不习惯看外院的片子,或者病情确实有新变化,导致他们要求病人重拍;也有确实需要重拍的情况,但因为医患沟通不良而引起患者的不理解;也有出于其他的原因而希望病人重拍片重检查的。

互认协议上明确写着“接诊的临床医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是否认可外院的检验、检查结果”,既然是否互认最终由医生来决定,主导权在医生手上,则互认协议就可能沦为一纸空文,同时,它也就成为了对医生医德、医术、临床经验以及沟通技巧的考验。

对于正骨医院有关负责人谈到的“医院为了给自己保留证据而要求病人再拍片”的理由,本人不敢苟同,尽管在医疗纠纷中,医院确实有不少的委屈和无奈,但也不能因为少数的医疗纠纷事件而以偏概全,将所有的病人都想象成自己的假想敌,同时,仅出于给自己保存证据的理由,而将这个成本转嫁给病人。 

来源:新快报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返回资讯中心 返回资讯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