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众合理用药援助系统
药品查询
请勾选查询条件后检索
药品名 企业名 批准文号 功能主治
你的位置:首页 > 药讯频道 > 药讯 > 医药新闻 > 正文
不一样的看病体验--上海医卫发展亲历与展望
www.yongyao.net  2008-12-30 14:49:09  来源:  责任编辑:
分享到:

不平凡的2008年即将过去,这一特殊的年份注定与改革开放紧密相连。与市民百姓息息相关的医疗卫生事业在上海经历了怎样的发展?本报撷取了几个片断,与读者一起盘点其中的巨变

亲历:告别恐惧学会正视和预防

上周五,56岁的陈芳又像往年一样去市六医院体检,这个习惯她已经坚持了5年。

因为体检,陈芳查出了胃里的幽门螺旋杆菌,随后在医生指导下用药物杀灭这个引发胃的罪魁祸首;因为体检,她得知自己的骨密度在下降,也是因为体检,她知道自己还患有慢性肠炎……如今,她常常与同社区的老人们交流健康知识,参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办的健康讲座。

“过去,到大医院看病是一件困难重重的事情,至于为了防病而去体检,更是想都不敢想。”陈芳说。在上海,看病曾经是一件需要看人脸色的事情。30年前陈芳曾住过一次院:16个病人挤一间病房,想洗个澡更是奢望。因为对疾病的不了解和恐惧,大多数市民根本没有防病意识。

“防病比治病更重要,现在不仅要活得长,而且要生活质量高,听说将来癌症也很有可能成为慢性病了。”对于疾病,上海人用了30年时间,告别了恐惧,学会了正视和预防。

展望:分级转诊提高效率

上世纪90年代,上海曾经因为某家医院安装中央空调而引发讨论,反对者认为这是奢华之风的体现。今天,中央空调成为所有新建医院的必备品。30年间,上海医院的硬件设施就这样发生着质的变化。2007年的上海地方财政支出中,用于医疗卫生支出达到88.83亿元,占总支出的4%,比重比1978年上升1.4个百分点。

尽管医院就医环境已经有了极大改进,医疗保障制度也已覆盖城乡,但大医院人满为患的现象依然无法解决。为此,上海医疗卫生的布局将进一步改进,一方面使三级医院覆盖市郊各区县,一方面培育、提升社区卫生的基础。

在2012年前,上海将在大型功能区、人口导入区及亟需郊区,新建5家三级医院,升级3家三级医院。而通过加强社区医务人员的培养,本市将为未来推动一二三级医疗机构之间的分级转诊模式做准备。据悉,新的全科医疗将会是一种“以个人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的医疗保健服务”。

亲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机遇

心肌梗死,再也不像它的名字一样可怕了,在市六医院心内科主任魏盟看来,只要送医及时,医生们完全有能力与死神“拼”一把。穿着沉重的蓝色防辐射服,在心血管造影系统的指引下,魏盟能准确地找到堵塞的冠状动脉,并植入像伞一样的冠脉支架。

这个被称为PCI的治疗技术,如今已经在全国广泛开展,而这在30年前根本无法想象。

1982年魏盟从新疆石河子医学院毕业时,内科治疗心脏病的办法仅限于开药。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心内科才迎来大变化:第一批海归带回了国际上最新的心脏疾病治疗技术,从消融术、射频消融,到心导管技术。

PCI很快在全国开花,一些怪现象也随之出现:一些医生为了谋求经济效益,让不该装支架的病人装支架,有的还往病人并不宽敞的心脏里一下子装了十几个支架。

此时,国际医学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另一门新兴学科及时与中国接轨——循证医学。它提倡将临床医师的个人经验与客观的科学研究证据结合起来,将最正确的诊断、最安全有效的治疗和最精确的预后估计服务于每位患者。治疗指南由此逐渐被学术界接受,规范化、标准化成为所有医学发展的重点。2000年,魏盟跳槽到市六医院,他和上海的多家大医院心内科主任合力推动标准化的“治疗指南”,从血脂的高低、血压的浮动到安放支架的标准等等一一细化。

过去的30年,一批年富力强的医生们与魏盟一样,怀着自己的梦想,迎来了一个又一个发展机遇,而国际化和规范化,也促使每一个学科都得到实质性的发展。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返回资讯中心 返回资讯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