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继续迈向亚洲一流医疗中心
建设亚洲一流医疗中心,上海已有了巨大进步,但显然还面临差距。医疗技术的科技化水平和社会办医的能力,都是困扰上海医疗发展的阻力。2000~2004年,上海的SCI医学论文发表数量为6299篇,低于北京、新加坡,更低于波士顿、伦敦、东京、首尔。同期,上海举办国际医学会议4次,首尔12次,新加坡14次,东京16次,波士顿41次,伦敦43次。
可以预期的是,未来上海将推动社会化办医的脚步,各大医疗机构的科研力量将进一步提高。据了解,目前各高校附属医院已经逐步开展调整。上海正以扎实的脚步向亚洲一流医疗中心迈进。
亲历:握紧人才培养这跟“接力棒”
郑民华今年获得了“第四届上海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的称号,这位瑞金医院的副院长此前一次获得市级个人奖项还在12年前:第三届上海市十大杰出青年。1992年1月,郑民华结束6年留法生涯回到上海,并带回了最新的腹腔镜外科技术。
上个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卫生系统遭遇了一股人才流失“潮”:不少年轻医生出国深造,一批有前途的医生转投医药领域,人才领域的青黄不接让医学发展遇到了极大的困难。
为此,上海卫生系统四处揽才,带着技术回国的郑民华和一批年轻医生由此受到极大重视。郑民华领衔的上海市微创外科临床医学中心成为上海首批临床医学中心之一。根据规划,首批临床医学中心将按照亚洲一流医学中心的标准建设,由市卫生局、财政局联合在五年内斥资十亿元人民币。
这些奖励和政策给了创业中的郑民华极大的动力,他在医学领域不断推广腹腔镜微创技术。如今,微创中心已经开展了40余种微创手术,手术规模、种类、数量、质量均为国内领先。“医学的发展需要有一批合格的人才。”郑民华期望能把鼓励、培养人才的接力棒传下去。
而这一接力棒的确正在传递——1997年8月,上海卫生系统推出了“百名跨世纪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1999年和2004年,相继推出了“上海市医苑新星培养计划”和“上海市优秀青年医学人才培养计划”;2005年,又启动实施“上海市医学领军人才培养计划”,目前已有10人进入国家级人才计划。
人才培养计划造就了一批后起之秀。到2005年时,上海卫生系统75%的重点学科顺利完成了带头人的交替,“新生代”年龄都不满45岁。
展望:新一轮人才战略已经启动
实施医学领军人才培养计划,本市将继续以临床医学中心和医学重点学科建设为载体,探索“将才+团队+平台”的人才发展模式,大力推进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人才队伍建设。本市将启动新一轮优秀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培养30名国内本学科领域有较大影响的专家;启动实施新一轮优秀青年医学人才培养计划,加快形成合理的年龄梯度和学科结构,构筑上海卫生人才新高地。
预计到2010年,本市开放床位10万张,千人口床位数为5张,千人口在岗执业医师数2-2.5人,其中全科医师数占社区执业医师数的50%以上。千人口在岗注册护士数不低于3人,医院床位与医院护士之比1∶0.6,病房床位与护士之比不低于1∶0.4,医护比为1∶1.2-1.5。
来源: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