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众合理用药援助系统
药品查询
请勾选查询条件后检索
药品名 企业名 批准文号 功能主治
你的位置:首页 > 药讯频道 > 药讯 > 医药新闻 > 正文
心率和血压监测:“小变化,大不同”
www.yongyao.net  2008-12-9 16:43:49  来源:  责任编辑:
分享到:

心率和血压是临床常用的生命体征指标,近年研究提示,其还可作为评价心血管疾病患者甚至健康人预后的重要指标。因而,心率和血压监测的“小操作”,有可能实现我们意想不到的“大效果”。

心率减慢预测死亡风险

法国的研究发现,5年的静息心率变化规律不仅是健康中年男性的标准心血管危险因素,而且是预测其死亡风险的独立指标,即5年间心率增加超过3 次/分可使死亡率增长近20%。

研究于1967-1972年入组5139名无心血管疾病的健康男性,年龄42~53岁,每年随访标准静息心率,持续超过5年。根据心率变化,将研究对象分为心率减慢组(>-4次/分)、心率稳定组(-4~+3次/分)和心率加快组(>3次/分)。长达20年的随访期间,1219名男性死亡。校正基线静息心率等因素后,与心率稳定组相比,心率减慢组的死亡风险减低14%,而心率加快组该风险增加19%。

美国St Luke"s-Roosevelt医院Franz Messerli指出,研究中心率减慢组的体重指数最低,而持续、规律的锻炼可能是该组心率减慢的主要原因。研究者还将进一步求证心率减慢是否确可减少死亡。

难治性高血压风险预测:动态血压监测胜出

诊室血压在客观反映真实血压水平方面存在诸多局限,因而近年动态血压监测和家庭自测血压的重要性凸显。巴西研究者报道,动态血压监测可良好预测难治性高血压的长期预后,而诊室血压无此功效。

研究者对556名难治性高血压患者进行诊室及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平均随访4.8年,109名患者达到致死性、非致死性心血管事件以及全因、心血管死亡的复合终点。校正年龄、性别、BMI、糖尿病、吸烟、体力活动、血脂异常、心血管疾病史、血肌酐和抗高血压治疗后,诊室血压对患者预后全无预测价值。进一步校正诊室血压,平均动态血压仍可独立预测复合终点风险,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的预测效力等同且优于脉压,平均夜间血压优于日间血压。

 研究者指出,临床医生应意识到动态血压监测对难治性高血压的价值,而夜间血压似乎是更为理想的心血管危险和预后评价指标,理应成为血压控制标准。

优选预测指标:家庭自测血压和心率变异

日本Ohasama人群研究提示,家庭自测的日间血压和心率变异是简便评价人群心血管风险的有效指标。

研究纳入2455位日本居民,基线年龄35~96岁,60.4%为女性,每日清晨于家中自测血压和心率,中位持续26天。此后随访11.9年,462位死亡,其中168位死于心血管疾病(心脏病或脑卒中)。

除外基线血压、心率、性别、年龄、肥胖、烟酒嗜好、心血管疾病史、糖尿病、高脂血症和抗高血压药物影响后,日间收缩压变异可显著增加人群的心血管死亡和脑卒中死亡风险(HR分别为1.27和1.41),且日间心率变异伴随心血管死亡和心脏病死亡风险明显增加(HR分别为1.24和1.30),同样结果也见于日间舒张压变异。

来源:医师报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返回资讯中心 返回资讯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