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说,该机构计划对包括婴儿奶瓶在内的众多塑料制品中含有的环境激素双酚A开展进一步研究。而在此之前,FDA曾宣布,极微量的双酚A对人体是安全的。
塑料制品中存在环境激素
环境激素来源于天然的和人工合成的产物以及生产和生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目前约有70多种化学物质具有不同程度的雌激素样活性,其中60多种是有机化合物,而后者60%来自农药。
环境激素主要有以下几种来源:
农药 DDT等杀虫剂、杀草强等除草剂、多菌灵等杀真菌剂以及滴灭威等杀线虫剂。
塑料原料 双酚A、邻苯二甲酸酯等。
洗涤剂 烷基酚、壬基酚、辛基酚等。
绝缘油 多氯联苯化合物。
垃圾焚烧产物 二英。
环境激素不易降解,污染环境后可持久存在,各种环境激素在环境中可或多或少地被检测出来。由农药喷洒、污水排放、工业废气沉降等所带来的环境激素,在生态系统中通过土壤、水体、空气等途径进行迁移,进入农作物和牧草、家畜、水生植物、鱼贝虾蟹类等水产品,而人则通过植物性和动物性食物、饮用水、呼吸的空气等摄入体内,继而产生潜在的健康影响。
2001年联合国规划署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会议,通过了首批控制12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国际公约。这12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基本上是难降解的环境激素:DDT、六氯苯、氯丹、灭蚁灵、艾氏剂、狄氏剂、异狄氏剂、毒杀酚、七氯、多氯联苯、二英和呋喃。前9种来自农药和杀虫剂,另外1种是化工产品、2种是工业污染物和焚烧产物。
环境激素可致癌
人体内生激素是由内分泌腺产生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经由血液运输而选择性地作用于体内特定部位的细胞激素受体。微量的激素可以对机体的代谢、生长发育等生命活动起着重要的生理调节作用。
环境激素虽具有激素功能,但与人体内生激素在结构上有很大的差别,它们一旦进入人体的靶细胞,即与内生激素竞争激素受体,形成环境激素-受体复合物,改变细胞功能。
环境激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影响生殖系统 使男性精子生成障碍、功能异常,导致精子数量和质量降低。使胎儿发育异常、先天畸形增加。
致癌作用 使激素依赖性器官的肿瘤,如乳腺癌、卵巢癌、睾丸癌、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增高。
影响内分泌系统 可干扰垂体激素、甲状腺素等的产生和释放,影响人体生长发育。
影响神经系统 使神经受损,出现记忆力和注意力下降等。
影响免疫系统 使机体免疫功能发生改变,出现免疫抑制反应或过敏反应,增加自体免疫性疾病的易感性。
必须指出的是,以上环境激素对健康的种种影响均是极端的表现,一切取决于所接触的环境激素是否达到足够的作用剂量,一般极微量的接触还不至于发生影响。况且人体自身具有保护机制和代偿功能,可以将摄入的环境激素经过代谢排出体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