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广州城市圈的“东进”、“南拓”,广州大医院将目光投向郊区,掀起了一场扩张“暗战”。
新医改征集意见方案提出:“有条件的大医院按照区域卫生规划要求,可通过托管、重组等方式促进医疗资源合理流动”,但如何真正实现“以大带小”盘活医疗资源,避免陷入盲目扩张的泥潭,成为一个新命题。
作为广州医疗界最早吃螃蟹的中山一院黄埔院区,10年来的改革几经周折,其改革得失在推进新医改的当下值得借鉴。
现象剖析
广州大医院掀扩张热
近两三年来,伴随着广州城市区划“东进、南拓”,广州医疗界刮起了“向东”、“向南”的扩张风。借助中山大学与广州市的“校市合作”战略,“老大哥”中山大学附属医院系统的扩张最为明显:
“中国最早的西医院”中山二院在上世纪80年代初门诊非常火爆,但随着所在的老城区人口迁移、“空心化”加剧,辉煌难再,开拓新区势在必行。2002年该院在昔日冷落的“河南”海珠区建立南院,吸引海珠、番禺等大楼盘集中区域的病源,短短几年业务量就近2亿元,初尝甜头。今年他们又与增城市政府签约,将增城市人民医院“整体移交”纳入管理。
中山三院位于繁华的天河新区,但仍把扩张步伐迈到东部新成立的萝岗区。由萝岗区政府投资4亿元以上,在科学城附近建设三院萝岗院区(岭南医院)。政府负责盖新医院、配套基础设施,交给中山三院经营管理。新院有望在明年交付使用。
而去年新挂牌的中山六院地处天河员村,是由原来的广州市第六人民医院移交建设的。虽然在中山医系统是“小弟弟”,但由中山大学主管医疗的副校长汪建平亲任院长,雄心勃勃提出要融资10亿元,用三到五年打造全国最有影响力的胃肠肛门专科医院。
广州的各大医学院校、大医院也纷纷行动,在东部、南部医疗市场“抢分一杯羹”。广州医学院接管了黄埔的港湾医院,还准备进驻亚运村;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建设南沙中心医院;南方医院也计划在萝岗盖分院……
这场“暗战”背后有大医院发展的利益冲动,也是医疗资源随区域调整发展而重新洗牌的结果。追溯剖析变局之初,当属中山医系统的“一哥”中山一院。他们在10年前就吃了第一只螃蟹。
“当时这一改革在广东可以说先行试水。”刚从中山一院副院长、黄埔院区管委会主任一职卸任到澳门镜湖医院任职的刘小林教授感慨地说,1999年黄埔医院委托中山一院全面经营管理,打破条块分割,开创了国内医疗体制改革的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