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补贴的实现方式如果实行医院收入和政府的补贴支出挂钩,医院开药多,政府补贴就多,这样虽然取消“药价加成”,药价下来了,但是药品销量会增加,最终还是会增加患者的负担。
另外,如果单从医院取消药品销售加成来看,制药企业药品的招标采购与进入医院后的销售基本不受影响,但是如果政府补贴不到位,制药企业可能又会重新成为医院“开源”的主要对象。
对于药品零售行业来说,大部分药店将失去价格优势,今后通过连锁、并购来提高规模,降低采购成本,提升服务水平可能是一个必然的趋势,而零售药店业务专业化和多元化也是两个可以尝试的方向。”
2009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卫生部部长陈竺透露,新医改方案将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医院由此减少的收入将通过增设药事服务费、调整部分技术服务收费标准和增加政府投入解决,药事服务费纳入基本医疗保障报销范围。
那么,这“一增一减”能根本解决“看病贵”的难题吗?会不会落入“拆东墙补西墙”的窠臼呢?
“看病贵”成因
让我们先分析一下造成“看病贵”的几个主要原因,笔者以为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个人医疗自付比例过高。目前我国人均医疗费用的50%~60%需要自己支付,而国际平均水平是20%~30%,发达国家仅有15%~20%。
其次是药价(含医用耗材)虚高。造成药价虚高的直接原因是流通环节的层层加价和制药企业的不正当竞争。
再次是过度检查。通过过度检查一方面可以增加医院的收入,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医生在医疗事故纠纷中掌握主动权。
最后是药品(含医用耗材)的滥用。为了增加医院的收入,医院乐于购进高价药,也默许医生多开药,开贵药。
进一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投入不足是造成“看病贵”的更深层次的原因。从世界其他国家的卫生费用支出占GDP的比例来看,美国约为15%,一般发达国家约为10%,发展中国家大约为7%~8%,而我国不到5%。
投入不足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国家对公立医院投入不足、国家对个人医疗保障投入不足以及制药企业对技术创新投入不足。国家对公立医院投入不足,加上不合理的机制形成了目前“以药养医”的局面;国家对医疗保障投入不足,造成了个人支付比例过高;由于大部分制药企业规模小,技术创新投入不足,产品同质化严重,不正当促销也就成为实现“差异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般来说,医院的收入主要来源于药品的收入、医疗服务收入和国家的财政补贴,而药品收入一般占医院总收入的50%左右,二级医院以及中医院所占比例更高,多的达到70%~80%。取消医院药品7%~15%的销售加成后,新医改方案试图通过增加药事费,提高技术服务费以及提高政府投入来弥补减少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