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最可能由原料带入
虽然国家明确规定不可在乳制品当中添加苯甲酸,但多位专家表明,苯甲酸易在生产过程中产生。以奶粉为例,在奶粉原料添加中较易带入苯甲酸。
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系教授蒋卓勤称,奶粉产品中出现苯甲酸可能有三种原因,一是生产奶粉所使用的原料本身含有苯甲酸,如常见的维生素、乳清蛋白和植物油,都有可能;另外则是人为添加,如厂家为了延迟奶粉的保存期限,在生产时使用了防腐剂;还有一种则是奶粉受包装材料的污染。不过,蒋卓勤在分析后也表示,奶粉产品中出现苯甲酸,较大的可能性还是原料带入或人为添加,“因为苯甲酸本身并非包装材料的成分,所以包材污染的可能性很小”。
另外也有专家表示,苯甲酸也易在奶粉生产过程中产生。中国奶业协会理事王丁棉即表示,牛羊等反刍动物本身体内就天然含有这种有机酸;其次,益生菌乳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化学反应产生苯甲酸。“不过,巴氏奶和超高温灭菌奶的生产工艺,不太容易出现这种情况。”据,有研究人员表示,巴氏奶或因需低温保存且保存期较短,不利于苯甲酸出现。
据悉该次研究中发现,液态奶(包括巴氏奶和超高温灭菌奶)含苯甲酸几率较低,对此专家表示这对人体的影响也较小。中国奶业协会理事王丁棉向记者表示,液态奶的消费人群主要为成人,当中即使含苯甲酸也较易通过排尿或由肾脏排出。但相对而言,该次研究中发现婴幼儿奶粉苯甲酸检出率接近九成的结果,令其消费群体对此事关注度颇为强烈。凤凰网一项调查显示,超过九成的被调查者认为“其对婴幼儿等特殊人群将产生长期健康影响,值得关注”。王丁棉亦表示,婴幼儿的主要食物即是奶粉,且生理功能尚未健全,若长期摄入必定对身体有影响。
营养学界专家蒋卓勤告诉记者,苯甲酸作为一种防腐剂,虽然被允许添加入多种食品当中且对人体影响不大,但其多样的毒性对婴幼儿而言,却是一种伤害。
“如果其含量到了一定程度,从急性毒性来看,食用含苯甲酸的食物易引起腹泻、腹痛以及过敏等症状,虽然现在还难以判定长期食用的危害性,但也不排除致使肿瘤、癌症等病症的可能性。”蒋卓勤向记者表示。
有关这一点,引发此次风波的论文作者戚平在其声明中也有提到,原文中是强调需要对婴幼儿的苯甲酸摄入量进行评估,以确保他们的健康,这也是文章的一个目的。
市场现状
奶制品添加剂标称含糊
记者随后走访市场,发现众多乳制品的说明书上,关于添加剂的说明十分含糊,绝大多数的成分内容中,只简单地写着“添加剂”,没有任何的成分物质名称说明,能在添加剂后面补充说明的可谓凤毛麟角,记者找了十余种乳制品,仅有卡士酸奶中对添加剂标明(海藻酸丙二醇脂),而大多数酸奶只标明“食品添加剂(增稠剂)”,没有具体的物质名称说明。鲜奶外包装上则完全没有“添加剂”三个字。
随机接受采访的众多市民表示,平时选购奶制品时,重点大多在于查看生产日期和营养成分。某超市乳制品专柜的袁小姐说,“就算写了添加剂三个字,也不知道具体是什么。”更有消费者表示,很专业的化学名词堆上去,看也看不明白,几乎没有实质的功能说明作用。
新快词典
什么是苯甲酸?
食品工业中常见的一种防腐保鲜剂,在多数乳制品中不允许添加。一般情况下,苯甲酸被认为是安全的,但摄入高剂量的苯甲酸也可能带来哮喘、荨麻疹、代谢性酸中毒等不良反应。
来源:金羊网-新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