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众合理用药援助系统
药品查询
请勾选查询条件后检索
药品名 企业名 批准文号 功能主治
你的位置:首页 > 药讯频道 > 药讯 > 医药新闻 > 正文
专家频频变脸 明星浑身是病:医药广告陷阱太多
www.yongyao.net  2009-2-10 13:12:14  来源:  责任编辑:
分享到:

“一点也不亚于拍电视剧”

演员在医药电视广告假冒医学专家,在业内早已不是秘密,甚至可以说已经发展成了一条成熟的产业链。一位曾经从事该领域工作的王先生向记者透露了“变脸专家”的行业规则。

此类医药电视广告都由专门的影视传播公司制作,从专家演员的选择、群众演员(托儿)的挑选到广告片的拍摄、后期制作,甚至播出,影视公司都能一条龙服务。制作此类广告大多数都是一些不知名的中小医药企业,但也有老百姓熟知的知名大型药企。

王先生介绍,做这类电视广告的一般都是买断药品销售权的药品经销商。因为一些药企自身没有完备的销售渠道,或自己并不看好该药的销售业绩,而在药品广告监管较严的情况下,药企便把药品的经销权卖给一些药品经销商,经销商的唯一目的就是卖药赚钱,所以大规模播发虚假广告便成了他们立竿见影的惯用伎俩。

他记忆较深的是安徽一家药企包装一种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药,企业将药品的经销权卖断给了北京一家药品经销商。这个经销商为了提高药品的销售量,不惜重金80万元聘请了央视一名知名主持人担任该产品电视广告的主持人。

由于该药部分研发涉及到了日本和德国专家,公司又无力聘请真正参与研发过的日本和德国专家,便在影视公司挑选了一名日本和一名德国在华的普通演员,后来又找来了上百名50岁左右的群众演员。电视广告便在摄影棚里开始录制。

两名外籍演员分别给了1000元的报酬,群众演员每人50元还带一顿盒饭,扮演出镜受访的患者的报酬稍高一些。

整个电视广告,有专门的编剧、导演等运作人员,“专家”穿的衣服,演员说的台词,扮演患者的群众演员的台词及表情都会一一安排好,“一点也不亚于拍电视剧”。

如果是小公司,主持人、专家肯定都是一些不知名的演员,这样更省钱,专家和主持人500元左右即可拿下,一个普通的15分钟的电视广告片,制作费用一般在5万元左右。

当然,选择演员也有一定的标准,一般来说非知名的中老年演员最受医药电视广告的青睐,一方面演员形象相对较好,可塑性强,能扮演不同场合、不同角色,入戏快效率高;另一方面,由于这类演员经常扮演医学专家,多少会了解一些医学知识,说起话来比较有医生的味道,所以一些演员便成了“专业变脸专家”。

这类电视广告主要在一些省、市、县等地的闭路电视频道播出,既避免了上星后因覆盖面广被工商、媒体盯上找麻烦,又能直接针对药品或医疗器械销售的目标群体滚动播出。“如果广告做得好,一个专业‘变脸演员’一年挣个几十万元是很常见的事。”

广播也是“重灾区”

因为中老年人有的爱听广播,所以广播也是“变脸专家”泛滥的重灾区。

曾从事药品经销的曾先生向记者介绍,广播的广告做起来比电视广告要简单一些,甚至不需要找专业的演员,只要口齿伶俐,懂一些医学知识的医药销售人员即可充当专家,这样专家的身份便随产品的需要而随意更换。

曾先生自己就做过电台医学专家。为了吸引听众,电台的医疗广告一般都宣称是现场直播,但绝大部分内容是事先录播好了的。节目播出过程中,会向听众播报热线电话,听众会发现热线电话此起彼伏,打进电话的听众都是吃过药,或者接受过治疗的患者,讲述自己吃(用)过之后,效果非常好,咨询专家是否还需要继续治疗,或一些说出患者常见病情的听众,问专家应该买什么药治疗。等到真的听众打进电话时,都声称热线太忙,切不进直播间,只能由导播来解答,“其实,能打进热线电话的大都是广告商事先安排好的托儿,真的听众打电话之所以让导播解答,就是怕提出一些很简单的问题,而‘专家’答不出来,骗局就被揭穿了。”

无论王先生还是曾先生,对记者“怕不怕有关部门查”的提问,回答得都非常坦然:“不怕,这个被禁,换个专家,换个频道同样播,只要能挣钱就行!”

来源:人民网-健康时报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返回资讯中心 返回资讯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