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女性健康研究 BMI增加1 Kg/m2 脑卒中风险增加5%
肥胖是冠心病危险因素,而其对于脑卒中的影响尚无定论。上海女性健康研究发现,所有反映肥胖的指标,包括体重指数(BMI)、腰围、腰臀比和腰围身高比,均与脑卒中风险呈正相关关系。
因为亚洲卒中危险因素和疾病的分布有自己的特点,了解这一地区的卒中的特点将有助于揭开女性卒中的神秘面纱。
亚洲人群的特点是体型偏瘦,与欧美人种相比,在BMI相对较低的情况下,就容易出现心血管危险因素,如2型糖尿病、高血压和高脂血症等。而且近年受西方不良生活方式的影响,亚洲的肥胖形势严峻,因此了解腹部肥胖和体重指数对卒中的影响有重要的意义。
研究入选了67 083名无脑卒中、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和癌症的女性。入选人群中,2/3属于体重正常(BMI<25 Kg/m2)。在平均7.3年的随访期间,共发生2403例脑卒中。分析发现,无论缺血性脑卒中,还是出血性脑卒中风险,均随着女性的BMI、腰围和腰臀比的增加而进一步升高。即使在校正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后,上述关联依旧存在,而且BMI每增加1 Kg/m2,脑卒中风险将增加5%。
作者认为,与肥胖有关的高凝状态和炎症状态可能导致了脑卒中风险增加。
年轻女性的动脉粥样硬化 空气污染和自身免疫不可小视
以往针对男性脑卒中的临床研究发现,高血压、高脂血症和吸烟对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影响明显,而近年来有研究发现自身免疫性炎性过程对动脉粥样硬化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Michael Knoflach等在对205例18~22岁年轻女性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观察研究中发现,对IMT具有独立预测价值的指标包括收缩压、高血压家族史、脂蛋白(a)、同型半胱氨酸水平、T细胞对热休克蛋白60(HPS60)的免疫活性、吸烟以及交通尾气暴露,而肥胖和代谢综合征等其他经典的危险因素并无独立预测能力。
据此,作者指出,该研究的价值在于:一是必须正视空气污染的不良预后,包括主动与被动烟草暴露以及交通尾气对年轻女性早发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表现为距离交通主干道越远,空气污染呈指数性下降,因而作者建议将距离交通主干道的距离作为衡量空气污染的替代指标。二是关注动脉粥样硬化早期免疫机制的重要性,T细胞对HPS60的免疫活性不仅是中老年人动脉粥样硬化和血管事件危险的标志物,也可能在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发挥重要的作用。
关于HSP,不久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张晓敏等的研究也发表在《Circulation》杂志上,他们发现HSP抗原、抗体联合导致了冠心病发病风险的明显增加,并与其他已知的危险因素有叠加作用。
生育与动脉粥样硬化 每多生一个孩子 颈动脉斑块增加15%
Michael R. Skilton调查了生育子女数量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发现在校正年龄后,生育子女多的妇女的空腹血糖、2小时血糖、Framingham危险评分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明确相关,而在男性并未观察到此种现象。多因素分析还显示,女性每多生一个子女,其颈动脉斑块的数量就可能增加15%,同样与男性无关。
因而,作者推测,是生育子女(child-bearing)的数量,而不是抚养子女(child-rearing)的多少决定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故而当临床医生综合评价女性动脉粥样硬化危险时,可能还需要考虑其生育子女的数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