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启才,覃文格(广西百色市人民医院,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西南医院耳鼻咽喉科,广西百色533000)
关键词: 鼻炎,萎缩性;药物疗法;外科手术
萎缩性鼻炎(atrophic rhinitis ,AR) 是鼻粘膜上皮变性萎缩、鳞状上皮化,粘膜下血管管腔缩小或闭塞,腺体和骨质萎缩,粘膜下组织纤维化的慢性疾病[ 1 ] ,由自身免疫因素和继发鼻部疾患两种原因引起, 其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2 ] ,临床治疗效果各异。笔者结合文献将近年有关AR 的治疗方法进行综述如下。
1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AR 至今仍无明显进展,有的学者对微量元素代谢紊乱是否为AR 的病因进行了研究,但实验结果各异,因此,微量元素是否与AR 的发病有关尚待探讨。熊世珍等[ 3 ]应用康复新液滴鼻治疗AR 22 例,总有效率为86. 36 % ,获得了一定的效果,因康复新液含多种活性物质,有促进肉芽生长、修复溃疡创面和增强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能促进坏死组织脱落,净化创面及改善创面微循环,使血管增生及病损组织修复。祝仁贵等[ 4 ]应用表皮生长因子喷雾剂鼻腔喷雾3 次/ d ,同时加用维生素AD 丸1 丸每日3 次口服,治疗34 例,临床痊愈率为61.76 % ,效果满意。吴先光等[ 5 ]报告37 例AR 患者采用复方碘薄荷液棉片粘膜表面湿敷,每次20min ;在鼻粘膜湿敷期间,双鼻腔鼻甲前端用He - Ne 激光照射,每次15min ;湿敷、激光照射后双下鼻甲组织各注射复方丹参液2ml , 整个治疗过程约40min ,隔日1 次,10 次为1 个疗程,连续治疗2 个疗程,疗程间隔2 周。疗程结束后,鼻粘膜纤毛柱状上皮细胞、杯状细胞和腺体从治疗前平均每视野22. 1 和2 个(100 ×) 增加到43. 5 和3 个;血管计数从1~2 个增加至5 个;鼻粘膜厚度增加。
2 手术治疗
目前AR 的主要有效治疗方法为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的主要目的在于缩小鼻腔,降低鼻腔水分蒸发,减轻鼻粘膜干燥和结痂形成。手术方法有鼻腔粘骨膜下填充术、鼻腔外侧壁内移术、前鼻孔封闭术等[ 2 ] 。鼻腔粘骨膜下填塞术缩窄鼻腔是目前常用的疗法,填塞材料的选择亦是手术成功及远期疗效的关键,选择时要考虑移植体供区的损伤、移植物的韧性、移植物的固定、手术操作的要求及手术结果评估等多种因素。下面介绍其中几种因素。
2. 1 移植物种类 在鼻腔缩窄手术中常用的移植物有自体移植物、硅橡胶、羟基磷灰石人工骨、异体移植物等。人工移植物有三个主要优点: ①移植物的韧性较强; ②减少供移植部位的损伤; ③货源充足[ 6 ] 。但部分人工移植物在组织相容性方面可能存在的排斥反应,局部也易发生感染、渗液,而导致移植术失败,使得其广泛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异体同种移植物目前多倾向取材于新生儿脐带,使用它不必担心供体部位的损伤,而且缩短了取材时间,但在还没有很好地了解异体移植物的免疫排斥程度、一些疾病的传播原因以及异体移植物来源的质量控制等问题之前,不宜推崇异体移植物的大量使用[ 7 ] 。
2. 2 自体移植物部位 常用自体移植物有:颊肌、腭扁桃体、肋软骨、髂骨、腹部脂肪。应用自体移植物的患者,术后或多或少都会影响供区的功能,其主要并发症有供区组织感染、长期疼痛感、局部畸形[ 2 ] 。长期以来,自体带蒂颊肌瓣作为移植物在鼻腔缩窄手术中的应用报道较多,王晓燕[ 8 ] 已经证明,自体带蒂颊肌瓣鼻底转移术治疗AR 的优点有: ①取材于同一手术区,简便易行; ②带蒂颊肌瓣血供有韧性,不收缩,无排斥反应问题,手术成功率高; ③术后鼻腔粘膜保持完整,能经鼻呼吸、同正常人一样擤涕; ④肌瓣血运好可能改善局部营养,促使鼻纤毛腺体功能的部分恢复。Sekiya 等[ 9 ]比较了几种自体移植物进行鼻腔缩窄手术的结果,脂肪较易吸收;腭扁桃体、肋软骨和髂骨均需另作切口,还增加了损伤及患者的痛苦,术后还可能出现较为明显的并发症;自体带蒂颊肌瓣移植方便、安全、临床效果可靠,改善了临床症状和鼻腔血液循环,增加萎缩粘膜的营养,是鼻腔缩窄手术的主要组成材料。
2. 3 移植物的韧性(紧张力) 张伟等[ 10 ]发现,单纯取蒂颊肌瓣、腭扁桃体、脂肪及新生儿脐带等作为充填材料,其在局部形成的紧张力有限,再加上术后瘢痕收缩或组织吸收,远期鼻腔将有不同程度的扩大,于是出现近期疗效显著,但远期疗效有所下降的局面。覃文格等[ 11 ]认为,硅橡胶作为缩窄鼻腔的植入物优点是性能稳定,具有排水性,光滑软硬适度,容易造型,耐高压无抗原性,不被组织吸收,不致癌,但部分病例有排斥现象。何兆祥等[ 12 ]进行的自体髂骨鼻粘膜下埋藏虽然效果较好,成活率也高,但需要从自体他处取材,增加了患者痛苦,因此,其临床推广价值有限。裴士庚等[ 13 ]报道,应用羟基磷灰石颗粒人工骨种植治疗AR 26 例,效果满意,羟基磷灰石颗粒是骨组织的重要成分,为致密不吸收的圆柱形微粒,其生物相容性好,无排斥反应,可诱导新骨生成,与骨组织直接形成骨结合,细胞毒性为零级,溶血指数为1. 38 % ,是一种发展前景较好的填充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