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讨论
支配下肢的神经主要来自腰神经丛和骶神经丛,腰丛的分支有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和生殖股神经,支配髋部和腹股沟区的肌肉和皮肤。下肢神经支配为:大腿外侧股为外侧皮神经,大腿前面为股神经,内侧为闭孔神经和生殖股神经,后面为骶神经的小分支;除前内侧小部分由股神经延续的隐神经支配,小腿和足绝大部分由坐骨神经支配[1].。神经刺激器定位行腰丛加坐骨神经阻滞时,无需病人诉说异感,刺激器可产生单个刺激波,其通过穿刺针尖端的电流刺激周围神经干,诱发该神经的运动分支所支配的肌肉颤动,帮助准确定位。局麻药可通过与神经刺激器相连的导管直接注入,操作简单。StimuplexA 穿刺针是一种绝缘针,仅针尖为非绝缘的,这种特制的穿刺针能提高阻滞的准确性并减少神经损伤的发生。如果阈电流到0.2~0.3mA 下仍有肌颤,则应稍稍退针,避免刺激针过于靠近神经而引起神经的损伤。电流刺激引起相应肌群收缩,病人会感觉不适,给予适量的镇静是有必要的,本组在操作前给予了咪达唑仑1~3mg,芬太尼0.025~0.05mg,病人均达到了良好的效果。但应加强生命指征的监测,对于老年、衰弱及合并心肺疾患病人,尤为注意。
与椎管内麻醉相比,腰丛加坐骨神经阻滞方法简单,避免了腰椎穿刺,无交感阻滞作用,不影响循环的稳定,对病人的血流动力学影响轻微[2],适用于禁忌椎管内麻醉或全身情况较差的单侧下肢手术的病人。本文选择的病例多为老年病人或有严重并发症的病人,合并有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肺功能低下及肺部感染、凝血功能障碍,给麻醉选择带来许多顾虑,由于存在呼吸和心血管系统的疾病对围麻醉期的麻醉处理耐受降低,发生麻醉意外的风险增加,因此气管内麻醉和椎管内麻醉就显得不太合适。
罗哌卡因为新型的酰胺类局麻药,因时效长,心脏毒性低,具有内在缩血管活性、分离阻滞程度大等特点,近来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种神经阻滞[3],镇痛效果确切。本组采用1%利多卡因与0.5%罗哌卡因混合应用,使起效时间增快,并使术后镇痛时间明显延长。术中血流动力学较为稳定,尽管有血压降低但无一例大于基础值的30%。与国内徐仲煌等报道罗比卡因用于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和腰硬联合阻滞比较,观察行单侧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的病人,麻醉期间血压、心率稳定。在老年、心血管疾患、低血容量的患者维持循环稳定具有重要意义,选择外周神经阻滞麻醉可能更为适宜[4]。
研究表明,在神经刺激器定位下,应用长效毒性小的局麻药对患肢行腰丛加坐骨神经丛阻滞,定位准确,客观指征明显,效果可靠,不易出现神经损伤,对机体各方面的影响较小,术中易管理,术后镇痛时间长,对有严重合并症病人更为适用。
参考文献
[1] 庄心良,曾因明,陈伯銮主编.现代麻醉学[J].第3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063-1064
[2] Marhofer P,Oismuller C,Faryniak Betal. Three-in-one blocks with ropivacaine:evaluation of sensory onsettime and quality of sensory block.Anesth Analg,2000,
90(1):125
[3] 徐仲煌,黄宇光等,神经刺激器定位神经阻滞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1,17:275-279
[4] 徐仲煌,黄宇光,潘华等.罗哌卡因用于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的临床观察[J].临床麻醉学 杂志,2002,18:135-238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 作者:陈东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