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众合理用药援助系统
药品查询
请勾选查询条件后检索
药品名 企业名 批准文号 功能主治
你的位置:首页 > 药讯频道 > 药讯 > 学术科研 > 正文
颈源性头痛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www.yongyao.net  2009-8-7 11:20:11  来源:  责任编辑:
分享到:

2. 5  常规药物治疗 三环抗抑郁药、抗癫痫药、肌肉松弛药、肾上腺受体拮抗剂、部分钙离子拮抗剂、非甾体类抗炎药均有一定疗效。此外皮质类固醇激素硬膜外注射也有一定疗效[ 15 ]

2. 6  颈神经毁损治疗及手术治疗 经各种非手术治疗无效者,多有椎管内骨性异常改变卡压神经根,应考虑骨外科手术治疗。对有手术禁忌证,或手术危险性较大的患者,经患者同意,可采用颈神经后内侧支破坏性阻滞或采用射频热凝术毁损颈神经后内侧支。治疗应在影像学引导下进行[ 20 ]

3  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临床上中西医治疗颈源性头痛方法众多,虽然已经取得一定的疗效,但仍存在以下不足: (1) 缺乏对颈源性头痛的全面认识,造成其临床诊断及疗效判定标准不统一; (2) 临床上对各种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作用机理研究较少,尤其是物理方法; (3) 多数研究或观察只注重观察近期疗效,其远期疗效不确切; (4) 对样本的选取描述过于含糊,其科学性值得质疑; (5) 样本随机对照欠妥,可重复性差。为此,临床上应统一临床诊断标准及疗效判定标准,重视样本选取的科学性,并加强对治疗颈源性头痛作用机理的研究,以进一步提高其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 1 ] Sjaastad TA , Fredriksen. Cerlical headache : diagnostic ceiteria [ J ] .Headach ,1998 :442.
[2 ]陈章妹,张建明. 阳性点合谷刺法治疗颈源性头痛81 例[J ] . 中国针灸,2005 ,25 (8) :548.
[ 3 ]陈勇. 针刺治疗颈性头痛58 例[J ] . 福建医药杂志,2002 ,24 (1) :31.
[4 ]蔡朗,唐玉秀. 针刺治疗颈性头痛117 例临床观察[J ] . 中国针灸,2002 (4) :464.
[5 ]陈培芳. 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150 例疗效观察[J ] . 福建医药杂志,2006 ,28 (5) :143.
[ 6 ]刘敏,黄兆民. 小针刀综合治疗对慢性颈源性头痛患者疼痛及生存质量的影响[J ] .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6 ,21 (8) :721 - 722.
[7 ]常蜀英,周晓江,常有进,等. 牵引按摩改善颈源性头痛脑血管机能障碍[J ] .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05 ,11 (6) :324 - 326.
[ 8 ]陈红,王昊,江乐阳. 推拿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观察[J ] .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 ,12 (6) :25 - 26.
[9 ]周景恒. 牵引加旋转后扳手法调衡为主治疗颈椎病149 例小结[J ] . 甘肃中医,2001 ,14 (3) :80 - 82.
[10 ]杨俊国. 手法与穴位注射治疗颈性头痛180 例[J ] . 中医研究,2002 ,15 (2) :35 - 36.
[11 ]宋红. 痛点组织、穴位注射治疗颈性头痛[J ] . 现代康复,2000 ,4(5) :748 - 749.
[12 ]黄德弘,侯铁英. 穴位注射结合手法复位治疗颈性头痛35 例疗效观察[J ] . 新中医,2005 ,37 (6) :66 - 67.
[13 ]崔新东. 拔伸牵引加手法正骨治疗颈性头痛76 例[J ] .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 ,14 (22):2 961 - 2 962.
[14 ]周昕,弓兵. 角度牵引与颈神经根刺激治疗42 例颈性头痛[J ] .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2. 3 (4) :40.
[ 15 ]马超,曾海辉,伍少玲,等. 颈2 横突局部注射配合直线偏振光近红外线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疗效观察[J ] .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5 ,27 (11) :681 - 683.
[16 ]胡云,王黎,张珍,等. 星状神经节阻滞与颈横突局部注射疗法对颈源性头痛的疗效评价[J ] . 中国康复,2006 ,21 (4) :227 - 228.
[17 ]向勇,刘菊英,秦成名,等. 星状神经节阻滞对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白介素- 8 的影响[J ] . 2005 ,27 (4) :205 - 208.
[18 ]姜永庆,董大明,陈立民,等. 颈源性头痛射频和松解的有效性观察[J ] .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07 ,13 (1) :60 - 61.
[ 19 ]曹顺海,陈尚洁,窦维华. 颈源性头痛的研究进展[J ] . 中医正骨,2004 ,16 (5) :55 - 56.
[ 20 ]李全成. 颈源性头痛[J ] . 继续教育疼痛医学,2005 ,20 (18) :32.


来源: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作者:施阳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返回资讯中心 返回资讯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