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型糖尿病控制的关键在于对2型糖尿病前期阶段进行有效的治疗。干预IGT已有若干研究,但仍存在一定不足,生活方式干预能在不同种族的高危人群中有效预防糖尿病,但生活方式干预的强度必须适当,过强的生活方式干预会大大增加退出干预的人数。药物干预的效果受到年龄和肥胖程度的影响,药物干预虽未能显示出像生活方式干预那样的良好结果,但因为在某些人群中生活方式干预较难付诸实行,或效果较差,适当的药物干预是必要的。中医药治疗IGT显示出可喜的苗头,符合中医临床实际的综合治疗方案研究尚属空白,深入开展大规模、多中心中医综合治疗是今后的发展趋势。
2型糖尿病前期是指由血糖调节正常发展为糖调节受损( impaired glucose regulation, IGR) ,血糖升高但尚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包括空腹血糖受损( impaired fasting glucose, IFG)和糖耐量受损(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IGT) ,二者可单独或合并出现。其中IGT是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若伴有肥胖、高血压、血脂紊乱等心血管危险因素则危险性更大。中国有总数多达4 千万的IGT人群。1999 年世界卫生组织与国际糖尿病联盟公布的IGT诊断标准为,空腹血浆血糖( fasting p lasma glucose,FPG) < 7. 0 mmol/L,口服75 g葡萄糖后2 h血浆血糖(22h p lasma glucose, 2hPG) >7. 8 mmol/L且< 11. 1 mmol/L。
IGT代表了正常葡萄糖稳态和糖尿病高血糖之间的中间代谢状态,是2 型糖尿病高风险的预示因素。研究表明, IGT[ 57. 9 / (1 000人·年) ]或IFG人群[ 51. 4 / (1 000人·年) ]随访6. 5年糖尿病的转化率为正常血糖者[ 7 / ( 1 000 人·年)的8 倍多。同时, IGT还是血管病变的独立高危因素。2型糖尿病的微血管并发症与病程和高血糖的程度相关并在临床表现出现之后发生,而大血管并发症风险似乎始于糖尿病临床表现出现之前( IGT阶段) [ 1 ] 。IGT具有高度可逆性,适当干预可以预防糖尿病的发生,目前对IGT患者主要有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干预2种。
1 生活方式干预
对糖尿病高危人群进行生活方式干预的方法可以有效延迟、甚至预防糖尿病发病,强化生活方式干预非常有效。大庆糖尿病预防研究[ 2 ]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国际上第一个随机分组、以单纯生活方式干预针对中国IGT人群的预防糖尿病的临床试验, 557例IGT患者糖尿病6年累计发病率对照组67. 7% ,饮食组43. 8% , 运动组41. 1% , 饮食+ 运动组46. 0%。饮食、运动和饮食+运动干预分别降低2型糖尿病风险为31%、46%和42%。研究首次证明,IGT干预治疗是一级预防的关键,生活方式干预可在高危人群中使糖尿病发病率降低30% ~50%。饮食/运动干预使IGT者的糖尿病发病率在胰岛素抵抗严重组仅下降29%,而且在胰岛素抵抗较轻组下降达44%。提示在中国胰岛素抵抗程度较高的IGT个体中,单纯生活方式改变的预防效果不佳,可能需要辅助其他干预方法。
芬兰糖尿病预防研究[ 3, 4 ]于1993~1998年入选522例中年肥胖的IGT患者,患者随机接受标准的饮食和运动咨询(对照组)或强化的个体咨询(干预组) 。平均干预期为4年,平均总随访7年。干预组2年后平均体质量下降3. 5 kg,对照组为0. 8 kg。干预组和对照组的2 型糖尿病发病率为4. 3 和7. 4 /(100人·年) ( P < 0. 01) ,降低相对风险43%。干预组受试者的生活方式改善的益处持续到干预中断后,干预中断后随访期的相应发病率为4. 6和7. 2 ( P< 0. 05) ,降低相对风险36%。强化生活方式干预可降低IGT个体发生2型糖尿病的危险达58% ,这与之后发表的美国糖尿病预防计划( diabetes p reventionp rogram,DPP)结果相同。该研究表明对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可以引发长期生活方式的转变和降低糖尿病发病率,这种影响一直持续到生活方式咨询中断之后。
澳大利亚糖尿病、肥胖和生活方式研究[ 5 ]对10428例AusDiab入选者进行葡萄糖耐量情况测量,平均随访5. 2年,发生298例死亡(其中心血管病死亡88例) 。与正常糖耐量者相比,已知糖尿病和新诊断糖尿病的修正全因死亡危害比和95%置信区间分别为2. 3 (1. 6~3. 2)和1. 3 ( 0. 9~2. 0) 。心血管病死亡中有65%在基线时患有已知糖尿病、新发糖尿病、IFG或IGT。研究强调正常葡萄糖代谢和病死率之间的强烈相关,并预示将给广大心血管病人群带来益处。研究人员发现,进行积极物理运动和运动总时间与负荷后2h血糖独立负相关。负荷后2 h血糖对物理运动的有益影响更加敏感,而不是空腹血糖。这提示,要预防早期死亡,特别是心血管疾病死亡,防治策略不仅要针对已患糖尿病的患者,而且必须关注那些有轻度糖代谢异常的人[ 6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