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众合理用药援助系统
药品查询
请勾选查询条件后检索
药品名 企业名 批准文号 功能主治
你的位置:首页 > 药讯频道 > 药讯 > 学术科研 > 正文
脑深部电刺激治疗难治性癫痫研究进展
www.yongyao.net  2009-8-5 10:18:59  来源:  责任编辑:
分享到:

1.3 丘脑前核(Anterior thalamic nucleus, ANT)  Mirski等在给予戊四氮、已琥胺诱导豚鼠癫痫发作实验中,发现ANT的葡萄糖代谢水平增加,提示ANT参与癫痫发作的扩散。毁损双侧乳头体和ANT之间的联系纤维可阻止戊四氮诱导的癫痫发作。高频电刺激(100 Hz) ANT可提高戊四氮癫痫模型大鼠的发作阈值,低频电刺激作用却相反。有些报道称慢性ANT电刺激可加重癫痫发作,目前,动物实验ANT电刺激治疗癫痫的疗效仍存在争论〔8, 9〕

1.4 尾状核(Caudate Nucleus, CN)  在动物模型上,电刺激CN可以抑制嗅源性癫痫,在皮层和海马上用青霉素诱导的癫痫也可被电刺激CN所抑制。对于由氢氧化铝致痫的慢性动物模型,刺激CN取得的效果与刺激频率有关,在一个含有57例病人的研究中, Chkhenkeli〔10〕用4 ~6 Hz电刺激尾状核头部( caputmuclei caudati, CNC)腹侧,可以引起新皮层、内侧颞叶癫痫样放电减少和中断癫痫样放电的传播。

1.5 黑质( substantia nigra, SN)  SN是参与癫痫控制的重要结构。SN分成黑质致密部( SNpc)和黑质网状部( SNR)两部分, SNR是SN最大的部分,是癫痫SN控制系统的重要结构。相对于丘脑和STN等核团的高频电刺激已经在治疗运动障碍性疾病中广泛应用,以及癫痫的动物实验和临床应用不断出现, SN的电刺激研究目前尚比较少。Sabatino〔11〕研究了电刺激在SNpc和SNR对猫癫痫发作影响的差异,发现刺激SNR具有明显的抗痫作用,能减少80%研究对象的棘波发放的次数和强度,而SNpc仅对19%的个体有效。有人预先对SNR进行电刺激,结果显示延长了癫痫发作的潜伏期。Velísek等〔12〕在高频刺激SNR同时给予氟替尔,观察了氟替尔引起癫痫发作的致阈值。他们认为在成年大鼠,不管是单侧刺激还是双侧刺激SNR前份,均能提高氟替尔致阈值,对阵挛发作有效,而对强直发作无效;刺激SNR 后份则对两者均无效。在幼鼠(出生后15 d) ,不管双侧刺激SNR哪个部位,对强直2阵挛发作和阵挛发作均有效,而单侧刺激没有效果。

1.6 海马(Hippocampus)  大量证据表明颞叶癫痫始于海马,从海马扩散到整个Papez环路。Velasco等〔13〕在对10位难治性癫痫的患者进行深部海马电刺激,其中有7位能有效的控制复杂部分性和全身强直- 阵挛性癫痫发作,脑电图棘波数目减少。同一小组患者后续的慢性海马电刺激研究,其中有3位患者证实能持续有效地控制癫痫发作而无短期记忆力减退的不良副作用。Velasco等〔14〕对9例难治性癫痫患者进行海马癫痫灶电刺激,其中双侧刺激6例,单侧刺激3例。对这9例患者进行18 个月到7 年双盲的随访研究,发现其中有5 例患者MR Is正常,发作减少了95%以上。4例患者出现海马硬化,发作减少了45%~70%。全部病人未发现有神经心理及其他方面的副作用,除其中有2例因植入装置孔道周围皮肤的腐蚀而被迫移出植入装置。

1.7 小脑(Cerebellar)  小脑电刺激可能是通过作用于抑制性purkinje细胞,抑制小脑传出到丘脑的兴奋性纤维,降低丘脑投射到皮层纤维的兴奋性,从而抑制皮层的兴奋性〔15〕。70年代Cooper等首次报道小脑电刺激控制癫痫的研究, 34名患者中有18名发作频率下降50%以上。在对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和强直性发作患者2年的随访中证实了小脑电刺激可显著减少发作次数〔16〕

2 DBS可能的机制

目前脑深部电刺激抑制癫痫发作的机制还不清楚,对于脑深部刺激治疗作用目前存在以下三种观点。

2.1 类损伤样效应 有些学者认为,DBS并不是达到控制癫痫发作所必需的,DBS的疗效是基于电极植入所造成的毁损作用〔17〕

2.2 局部抑制效应 DBS抗癫痫发作的作用是由于电流作用于脑部特定结构引起的局部抑制,电刺激作用于脑内参与痫性放电触发、扩散、维持的神经网络、核团,从而达到抑制作用。对于直接电刺激癫痫灶也可以用这个假说来解释,源于刺激电流抑制过度兴奋的组织从而抑制癫痫的发作。Buerrier等〔18〕使用高频电刺激大鼠STN离体脑片,运用膜片钳技术观察到当刺激频率为100~250 Hz时,可出现神经元活动的生理性阻滞,在刺激结束后持续了6 min,认为这种效应是由Na+和Ca2 +电压门控电流的减弱介导的。

2.3 投射抑制效应 除了局部抑制作用,DBS也可能是从刺激部位投射到其他中枢神经结构,产生投射抑制效应,影响痫性放电神经网络,这种投射抑制作用可能是通过激活抑制系统或抑制过度兴奋系统产生作用,如皮层2底丘脑通路的逆向活化、癫痫的“黑质控制系统”。癫痫的“黑质控制系统”论认为,存在着一个皮层下的黑质控制系统调节皮层神经元的兴奋性,继而影响癫痫发作, STN和SNR是其中两个关键的位点。STN主要接受来自皮层的谷氨酸能和苍白球的GABA能传入纤维,其发出兴奋性谷氨酸能纤维投射至SNR和苍白球(内侧部和外侧部) 。刺激STN使其神经元活动受抑制,对SNR的兴奋性输出减少,进而解除SNR对中脑背侧抗癫痫带的抑制作用,产生抗癫痫作用〔19〕。皮层2底丘脑通路的逆向活化学说认为,STN电刺激主要是通过逆向激活皮层2底丘脑通路,抑制大脑皮层的兴奋而产生抗癫痫作用。Maurice〔20〕用250 Hz的频率刺激STN时可以在皮层纪录到由于皮层2底丘脑通路的逆向活化而导致的皮层电位,皮层2底丘脑通路的逆向活化降低了皮层的兴奋性,从而起到抗癫痫的作用。

3 目前存在问题

治疗各种癫痫综合症最佳的刺激靶点仍不明确。中央核、STN与皮层存在广泛联系,而丘脑前核和海马是边缘系统的一部分。从这方面讲,在治疗全身性发作时,中央核和STN为较适宜的刺激靶点,而丘脑前核和海马适宜作为部分性发作的刺激靶点。

治疗中具体的刺激参数目前仍不明了,尽管许多治疗中心应用间断性高频电刺激,而这些参数的选择大多数是参照治疗运动障碍性疾病和动物实验的数据。

目前研究缺乏严格意义上的空白对照组。迄今为止,大部分对照组在研究开始之前就已治疗刺激一段时间,而后按照交叉设计原则分为刺激组和对照组。一些研究发现植入电极而未电刺激治疗,亦能减少发作的次数,从而推测是由于电极植入所造成毁损作用引起的。这就很难对电刺激治疗作用作出确切的结论。

DBS治疗的长期有效性、副作用还有待进一步观察。目前发现,其并发症可能和植入刺激装置过程有关,包括5%的感染、5% ~715%的颅内出血、电极折断、局部感染、皮肤溃疡等〔21〕。还有一个问题值得关注:慢性阈下刺激可能导致神经元的死亡。动物实验研究发现组织损伤与每一时程的电荷密度和总电荷有关〔22〕

有关病人的选择,目前尚无统一规范标准。总的来说应依据电生理检查、影像学检查、临床资料、患者和家属的态度综合考虑。目前还面临和任何一项新技术一样的一系列问题,如经济价值和经济费用、伦理道德问题、专门技术训练的医护人员、临床经验和技术的积累等。

4 结 论

DBS作为功能神经外科领域的一项新技术,丰富了癫痫的治疗手段,特别对于难治性癫痫、采用外科手术无法治疗的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手段,相信随着越来越多的病人接受这项治疗以及DBS硬件技术的提高,DBS的治疗也会越来越完善。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返回资讯中心 返回资讯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