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讨论
TTP临床以微血管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神经系统症状、发热和肾脏病变为特征,病理检查可发现毛细血管中有“透明样”血小板血栓形成。现临床上只要具备(1)微血管溶血性贫血,(2)血小板减少,(3)神经精神症状三联征就可诊断TTP。甚至有学者认为鉴于本病预后凶险,如具备微血管病溶血性贫血和血小板减少,在排除了DIC等血栓性微血管病后,即应考虑本病[1]并尽快开始治疗。本例TTP中医辨证应属“黄疸”范畴,因溶血性贫血必见黄疸。中医学把发病急骤,出现黄疸,发热烦渴,神昏谵语,或见衄血或肌肤出现瘀斑,苔黄脉弦滑数者称为黄疸病之“急黄”。《诸病源候论·急黄候》中言“脾胃有热,谷气郁蒸,因热毒所加,故卒然发黄,心满气喘,命在此刻,故云急黄也”。可见急黄为危重症。其病因病机多因饮食不节,情志不畅,嗜酒肥甘,或外感湿热之邪,导致脾失健运,湿热之邪壅阻中焦,肝气郁结不能疏泄,郁而化火,热毒炽盛,内陷心营则神昏谵语;热毒迫使胆汁外溢肌肤则成黄疸,热毒迫血妄行则见衄血紫癜。该患者苔黄口臭,双脉弦数均为肝胆;胃经热盛之象,故法当清热解毒,凉营开窍,故予犀角散(羚羊角代替)合茵陈蒿汤加减清热解毒,安宫牛黄丸凉营开窍。病初火热炽盛,灼伤真阴,内陷心营,必须直折其火,不能只予生地黄、玄参、丹皮等滋阴补血凉血之品,唐容川《血证论·吐血论》中谓:“火热相搏则气血妄行,此时补肾水以平气,迂阔之谈也。补心血以配水,不及之治也,惟有泻火一法,除暴安良,去其邪以存其正”。故用羚羊角、大黄等大寒之品,泻火解毒。我院无犀角、水牛角,予羚羊角代用,羚羊角性咸寒,归肝心经,功以平肝息风、清热解毒,《本草再新》言其“定心神,去瘀血,生新血,降火下气,止渴除烦”。该患者以郁怒起病,肝经火盛,谵妄时伴见肢体强痉,为肝风内动之象,故可予羚羊角。《临证指南医案·疸》曰:“阳黄之作,湿从火化,瘀热在里,上不得越,下不得泄,熏蒸遏郁,则身目俱黄”,可见湿热郁遏,气机不畅,邪无出路为其病机。故方中使用剽悍之将军大黄荡涤邪热从大便出,务使速战速决,且可祛瘀活血,瘀血去则新血生。茵陈清湿热从小便出,二便通畅则邪有出路,《伤寒论·黄疸篇》谓:“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第5日患者热退身凉后停用大黄、羚羊角,是因大寒之品只可暂用,中病便止。缪希雍《吐血三要》中言“降火必用寒凉之剂,反伤胃气,胃气伤则脾不能统血,血愈不能归经矣”。因本病以脾失健运、湿邪不化所致,故平稳期以健脾祛湿为主,兼用益气、通畅气机之药物以收功,患者也未再出现紫癜,因气能摄血行血,血为阴,血不自行,赖气以行,气乱则血不归经,气行则血不瘀,故调畅气机即是治血,不能只使用止血活血药物。病初火炽盛,灼伤真阴,输注血浆也相当于中医补血滋阴疗法。
本病临床上少见,年发病率1/100万,西医治疗以血浆置换为主,可使死亡率从95%下降为10%[2],不使用血浆置换条件下死亡率极高,但每次置换需数千人民币,花费巨大。本病例未使用血浆置换,后期也未予激素等免疫抑制剂治疗,表明中医药在本病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武永吉,主编, 血液系疾病诊断与诊断评析[M] ,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23
2 毛建平,姜振宇,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紫癜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J],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6(6):392
来源:中国中医急症 作者:贾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