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3 心房容量负荷模型 由于左房的扩大已被公认是促使房颤发生的决定因素[ 9 ]。急性心房扩大能明显增加房颤的可诱导性已在兔、犬、绵羊等动物上得到证实。在Langendorff离体灌注兔心脏模型上,通过提高心房压到16 cmH2O引起急性心房扩大能逐渐缩短ERP和增加持续性房颤的诱导,使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造成的急性容量负荷可以增加心房的ERP,通过改变心房厚薄部分比例能够增加房颤的诱导成功率。在Langendorff离体灌注绵羊心脏模型上, 10 cm H2O以内的心房压力能够诱导产生持续性房颤以及增加接下来房颤时心房的活动[ 10 ]。
1. 4 二尖瓣关闭不全模型 二尖瓣返流是临床房颤的常见原因, Cox等发现慢性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患者中容易产生持续性房颤,而且明确是由于大的折返环形成所致,接下来的研究者联合利用二尖瓣返流和房速制作了房颤模型,发现除了心房超微结构改变不同外,这种模型出现了典型的房速导致的重构,如ERP的缩短和房颤波长的缩短,二尖瓣返流促使房颤的维持主要与左房重要的组织学改变有关,包括纤维化和炎症改变[ 11 ]。
1. 5 有关呼吸功能与房颤的动物模型 首先是急性窒息模型:为了寻找一种可靠的小动物模型来评价药效, Haugan等[ 12 ]利用大鼠通过使其窒息后35 s后进行食管起搏建立房颤模型,房颤能够在81%的窒息大鼠中诱导成功,而胺碘酮、索他洛尔、氟卡胺、普奈洛尔均能缩短房颤的时程,然而用维拉帕米处理后则表现为房颤前效应,因此这种模型可能与一系列严重呼吸衰竭导致的房颤发生有关。国内有学者建立了低通气量犬房颤模型,给予犬低于正常潮气量10%~15%的通气量,可达到诱发房颤的目的,制作简单,诱发率高,重复性好[ 13 ]。这种模型可能与不伴有器质性心脏病的特发性房颤或部分阵发性房颤相似,模型建立中人为造成低通气量,可能与某些疾病存在有低氧、电解质紊乱等易感人群伴有的房颤相似,其病理生理基础与临床非瓣膜病性房颤有一定对应性。
1. 6 转基因动物模型的建立 转基因小鼠模型为进一步获得关于房颤的特殊分子机制提供了非常难得的机会,目前针对心肌肥厚和纤维化在房颤中作用的研究已经建立了多种动物模型,首先主要针对心肌疾病表型的动物模型。过度表达RhoA的动物模型, RhoA是一个调节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的小G蛋白,它的过度表达能产生扩张型心肌病、窦房结功能失调,心肌纤维化以及房颤。心脏过度表达一种膜内在蛋白junctin可以发生扩张型心肌病相关的房颤,而心脏过度表达血管紧张素转化酶能显著引起心房扩大而引发房颤,但心室功能和结构正常,心房则发生局部纤维化[ 14, 15 ]。
其次有一些转基因小鼠模型是针对心脏的电生理特性而与心肌病征象无关。表达构成的激活型转化生长因子β1会引起心房纤维化的产生,能使结缔组织含量增加3~4倍,同时不改变心房和心室大小、结构和功能[ 16 ] ,这些模型由于心房传导性和动作电位的改变而易发生房颤。而过度表达Kir2. 1则会通过影响内向整流钾电流IK1来改变静息电位和复极3期,从而显著降低动作电位和QT间期,引发自发性房颤[ 17 ]。Hagendorff通过建立连接蛋白40敲除小鼠模型证实了连接蛋白40在维持心房电生理稳定性中的作用,解释了在快速心房激动诱发的心房重构中连接蛋白40表达下调的重要性。在最近的临床研究中,也发现了连接蛋白40基因启动子区域一个核苷酸多肽控制了心房ERP的异质性,这与房颤引起的心房组织损伤有关[ 18 ]。目前关于房颤的转基因小鼠模型主要包含了两个广义的领域:一是形成了与心房传导异常有关的基质,如心房纤维化和(或)心肌病模型以及连接蛋白40敲除模型。二是能加快心房复极化等与心房电生理异常有关的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