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的诊疗态度将影响就医行为
朱建幸坦言,回答病人疑问最好的地方应该在门诊,但实际上,很多医生没有能够做到,更糟糕的是,医生们的行为往往会产生误导。
“医生的态度和进行治疗的行为方式,往往会影响到患儿家长的下一次治疗。”朱建幸有一次在门诊看到了以下场景:有一个孩子吃了三天抗生素后,仍然未见好转,家长再次带着孩子来就诊。门诊医生看了一眼后说:“三天没好啊,那这个药没什么效果,就换一种吧。”
“这句话的后果是,下一次孩子生病时,家长会自然而然放弃第一种抗生素。”换药其实是要证据的,医生们应向家属作出解释。
医生们的职业行为和态度其实比任何科普宣教都更为有效。遗憾的是,现行医疗制度只是警示医生不要犯错,但却没有对正确的态度和细节加以引导和教育。
儿童药品数据少之又少
除了医生的解释不到位外,儿童药品生产的现状也造成了患者的疑惑。在国外,人们非常习惯阅读药品说明书,尤其是抗生素类药品。可国产药对于儿童用法的指导和说明是非常粗略的。
王莹说:“儿童用药临床前的研究非常薄弱。”一部分国产药只在说明书上写有儿童酌量减少的字样,但具体该减多少,却未予说明,具体会出现哪些状况,也未有详细的解释。
“含糊带过”是大部分厂家惯用的策略,国内儿童临床药物试验几乎很难开展。此外,儿童药物的不良反应报告也低得出奇。上海药物监测不良反应中心常务副主任杜文民认为,不是孩子没有不良反应,而是医院不报,厂家不管。
在现代医学理念中,没有数据,没有证据,就等于没有发言权。孩子们临床用药实际上只能依靠不同医生的临床经验。家长们的迷惑似乎还不得不持续较长一段时间。
来源:文汇报
相关新闻
- 2010.03.30
- 2010.03.30
- 2008.03.31
- 2007.12.29
精彩推荐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常见药品专题
常见疾病专题
药品
疾病
药企
药店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