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监督医院卖高价
目前,我国80%的药品通过医院销售。政府允许医院药品最多加成15%,“以药补医”。然而,芦笋片从136元的招标指导价,到医院以213元卖给患者,加成超过了56%。
但业内人士指出,虽然有关部门对医院药品加成有明确规定,仍然挡不住医院趋利冲动,医院非但不“感冒”高药价,反而“欢迎”高药价。在选择疗效相差不大的多种药品时,倾向于用高价药,因为高价药加成后,收入利润自然增高。虽然药占比控制在45%,但近年来各大医院总收入不断以超过10%的速度增长,事实上从药品中的收入也在不断增长。
除了15%的“明扣”,医生与医药代表还有私下的“暗扣”,这也是公开的秘密。如芦笋片的销售人员直言:高额利润中有80%分给了医生,20%留给医药代表。对“暗扣”这种赤裸裸的商业贿赂,目前主管部门和医院管理者都在“严打”,但由于取证困难,“暗扣”依然“暗流涌动”,成了推动高价药的幕后黑手。
公共监督医治集体“失明”
高价芦笋片的“问世”,暴露了医药行业多方监管不力:其一,过高的指导价无人监管;其二,医院对医生收取回扣未能监管;其三,药厂对医药代表类似商业贿赂的行为放任自流。这种集体的“失明症”,显然已成为新医改实践过程中的绊脚石。
马进教授表示,好的医改政策在实行时一旦走样,便走向形同虚设。例如药品招标制度,其前提在于透明和竞争;然而实际操作时,如仅有一家企业“应邀”中标,显然违背了这个原则,招标价也会只高不低。招标价格制订后,应建立第三方监管机制,避免物价部门自我监督,才能最大限度挤掉指导价中的水分,还利于民。
医治集体“失明症”,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至关重要,公共监督的力量也不应缺失。公共监督,包括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媒体力量的监督,更包括社会的监督。以国外成功的例子来看,公立医院常邀请懂得法律、财务、医疗药物知识的社区居民,参与医院日常管理和监督;公立医院的财务状况、法人治理结构等,也应作为公共资源,定期向社会敞开,接受监督,促进良性发展。
- 2010.03.23
- 2010.01.08
- 2008.06.02
- 2008.07.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