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春季乍暖还寒,捂着厚厚的冬装过春季,寒冷依然让人防不胜防。终于,夏天即将来临,对于许多患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来说,又熬过了一个难耐的冬天,进入病情相对缓解期。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治疗的结束,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理念,对于冬季加重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来说更应如此。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以咳、痰、喘为主要临床表现,可伴有心悸、气短、乏力、食欲不振、肢体水肿等症状,病程长,感邪即发,时轻时重,缠绵难愈,部分患者常需反复住院治疗,住院期间大量抗生素的使用易导致耐药菌的产生、增加霉菌的发病率等等,极大地增加了他们的经济负担和痛苦,生活质量也大打折扣。此类疾病常见证型虽然有寒有热,但多在秋冬季节天气转凉时发作或病情加重,故有“冬病”之说,提示这类患者均存在阳气不足、虚寒内生或寒饮内留的基本病机,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同气相求”是也,治疗上应以温养为主,除了在急性加重期予以积极对症治疗外,缓解期的综合治疗、调养显得尤为重要。
夏季选择具有温阳止咳、化痰平喘作用的三伏贴可以强健呼吸道,抵御外邪的侵袭,是“春夏养阳”的基本方法之一。如何正确选择贴敷疗法,您对穴位贴敷的了解有多少呢?
追溯:贴敷的历史沿革
贴敷疗法至今约有3000多年的历史,在我国现存最早的医方专著《五十二病方》中就有用芥子泥贴敷于百会穴治疗毒蛇咬伤的记载,为穴位贴敷的最早记载。南北朝的《荆楚岁时记》是保存到现在的我国最早的一部专门记载古代岁时节令的专著,其中有“八月十四日,民并以朱水点儿头额,名为天灸,以厌疾”的记载,强调了时令的重要性,成为“冬病夏治三伏贴”的理论根源。《张氏医通》首先将穴位贴敷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并沿用至今。
细说:贴敷的取效原理
1、药物的直接作用
贴敷所用药物在清代张潞治疗冷哮的经验上发展而来:以白芥子、细辛、延胡索、甘遂、麝香、生姜、麻黄、半夏等药物为主。诸药合用,具有温阳散寒、化痰平喘的作用,凡阳虚寒凝、痰饮蕴肺所致诸症自愈。
2、经络腧穴的作用
治疗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穴位常在任督二脉及膀胱经上选取。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诸阳,调节阳经脉气,并且可沟通阴阳、总摄诸经。任脉为“阴脉之海”,可任受诸阴、交通阴阳。足太阳膀胱经循行于人体阳位,是阳中之阳,主一身之表,具有藏津液、司气化、通水道、利小便,通行阳气的作用。所选经穴共同发挥益气温阳、理气清热、止咳平喘的作用。
3、时间治疗学
天地四时对机体生命活动的影响具有时间节律,而机体生命活动对天地四时的变化又具有适应力,五脏六腑、脉象等与四季寒暑变化存在相应的节律性变化,治疗上应因时制宜,以抓住治疗的最佳时机。三伏是一年中最热的时间,人体阳气盛极,阴气始生,阳气发泄,气血趋向于表, 腠理开泄,经络通畅,阴凝之气易于离散。此时以温热药进行穴位贴敷可鼓舞正气,辅助已盛之阳驱散患者体内阴寒之气,调节脏腑功能,恢复机体阴阳平衡,增加抗病能力,从而达到“冬病夏治”的目的。
4、穴位贴敷对体质的调节
体质既具有稳定性又具有可调性。临床观察发现,患有呼吸系统疾病者多有阳气不足的根本,肺、脾、肾虚,遇冷着凉,即感邪而发,经短时间治疗后虽然病因去除、邪气消退,然病本仍在,遇摄生不慎,邪气极易乘虚而入,再次发病。通过一定疗程的穴位贴敷,可以逐渐调节和改善患者阳虚的体质,平衡失调的阴阳以抗御邪气,减少急性发作的次数。
5、五行学说与穴位贴敷
肺属金,脾属土,主于长夏,土能生金,三伏贴可以“培土生金”,调补肺、脾两脏,使肺宣肃有常,脾运有度,气血运行通畅,邪气无隙可入。
6、西医机理
穴位贴敷可以调节T细胞亚群及水平,提高病人抗病能力;降低血浆中IL-4、ET(内皮素)、IgE、IL-5、ECP(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升高IFN-γ含量,抑制肺组织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抑制气道的炎症反应和高反应性;舒张支气管平滑肌,改善患者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