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众合理用药援助系统
药品查询
请勾选查询条件后检索
药品名 企业名 批准文号 功能主治
你的位置:首页 > 药讯频道 > 药讯 > 学术科研 > 正文
“人造生命”诞生引争议 科学家被指“扮演上帝”
www.yongyao.net  2010-6-4 9:25:02  来源:中国新闻网  责任编辑:tgf
分享到:

尚未打开的“黑匣子”

这项研究证明了文特尔的重要的观点,即人工合成的基因组被植入活体细胞后可以重新启动生命的复制程序。从根本上说,这也是合成生物学“重塑生命”的核心:生命的所有“零件”都能由化学方法合成,进而通过工程化的方式“组装”成实用的生物组织。对此,文特尔在听证会上表示,“将生命密码转换为计算机语言的0和1,人们就可以像编程一样控制基因和表达。”

早在2002年,文特尔就有强大的支持者。他接受了美国能源部300万美元的经费,计划在其马里兰州的生物能源替代品研究所,以基本化合物合成的DNA来创造一种新的微生物。这种微生物可以产生硫化氢用以燃烧,或者吸收和贮藏二氧化碳,以便除掉大气中过量的温室气体。

这一合成生物学技术向人们描绘了美好的前景。人类将攻克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等根本性难题,有能力影响植物和动物的生命过程,改变农业和生态环境,能够合成攻克疾病所需要的蛋白质,甚至改变人类的致病基因。

当然,也有人认为在医疗、环境等方面,合成生物的作用被夸大了。

“这一研究仍有多处尚未打开的黑匣子。” 中国科学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高福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在设计、合成、装配及移植基因组的环节中,还存在两个瓶颈,“在解决这些问题之前,人类只能改造生命,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创造”。

在设计环节,人类还没有能力像编程一样写出全新且能够准确表达的基因序列,只能是对自然基因进行模仿或者加强;在移植环节,人类还难以制造基因组生存的环境——细胞。这与克隆生物、试管婴儿等技术所遭遇的瓶颈一样。无论是从细胞里提取出来的基因,还是体外受孕的受精卵,都需要回到合适的生长环境,比如细胞或胎盘中。

高福表示,“现在还很难评估文特尔团队研究的实际应用前景,目前经典的应用技术是青蒿素、胰岛素等‘半合成’生物技术。”

“合成生物学在中国还处于建设学科的阶段,文特尔团队用了15年,花掉了7000万美元,其他国家的科学家是否需要进行同样的基础研究?”高福说,“我们需要考虑的是,如果不进行基础研究,有可能面对未来的专利垄断问题,但我们也有更为紧迫的任务,诸如解决中国眼前的医疗、环境问题。”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返回资讯中心 返回资讯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