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治已病治未病”是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来的防病养生谋略。如今,“治未病”的思想已深入人心,而用在日前被媒体热炒的“张悟本事件”上,便有了更深一层的含义。
在5月28日由卫生部举办的预防保健问题媒体采访活动中,卫生部首次否认了张悟本“卫生部首批高级营养专家”的身份。至此,被媒体狂轰滥炸的“张悟本事件”被燃至舆论沸点。一些专家、媒体、公众提出了这样的质疑:如何能制止下一个“王悟本”、“李悟本”走上前台,谁能为如今疯狂的养生乱象开出“治未病的解药”?这似乎才是这场口水战停息后,政府、媒体、公众拭目以待的。
提高公众健康素养是根本举措
张阿姨,60岁,从工作岗位退下来7年整,之前一直在机关部委做人事干部。近一年多来,赶时髦的她融入了养生大军。每天早上蒜泥拌长茄子,晚上绿豆粥,中午黑木耳,偶尔吃两条活泥鳅“驱寒”,书包里永远揣着一本养生书,逢人便分享自己的养生心得。在记者遇到她的一周前,张阿姨刚刚自作主张停服吃了10多年的降糖药,如今血糖“反跳”的她却再也提不起精神。
谈到这样的案例,很多专家摆出了一个数据:2009年居民健康素养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居民具备健康素养的总体水平仅为6.48%。由此证明,公众健康素养的确不容乐观。“用好的生活方式预防疾病是没问题的,但并不等于有病不治疗。吃药是基础,养生保健只能是辅助。”中华内分泌学会副主任委员、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代谢病中心主任李光伟直言,把吃出来的病再吃回去,这是绝对不可能的。“如果食物能够代替药物,国家就不用培养医生,培养厨师就可以了!”
媒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在养生问题上,媒体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顾问温长路的发言引得在场专家频频点头,“在推荐全民养生方面,媒体确实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一些媒体片面追求收视率,把科学做成娱乐,是不负责任的表现。”温长路强调,养生宣传的目的,是帮助民众建立正确的生活方式,是“授之以渔”,不是“授之以鱼”。要让老百姓知道该做什么,不该怎么做;该做到何种程度,不该做到什么程度。而不是猎奇,把养生说玄、说杂、说繁,说得脱离实际,说到人们无所适从的地步。
根据温长路的调查,近两年来,市面上大约出现了近6000种保健书,且往往被放在热销书的柜台上,其中鱼龙混杂。“我知道的一本书叫《从头到尾都是错》,还有一本叫做《健康问题我听谁》。这些拨乱反正的书却没有被媒体关注和炒作,这可能是利益链条在作怪。”
李光伟则直言,无知不应该被谴责,但偏见比无知离真理更远。如果媒体为偏见推波助澜的话,那就表明媒体放弃了社会责任。
“科学允许有争议,但应该在科学的层面上。对于大众的科普宣传,则应该是成熟的、有循证医学证据的结论。”程义勇说,一些人抱着抓眼球的目的提出标新立异的观点,例如认为喝酸奶会使血液黏稠,这就是信口开河。虽然没有指名道姓,但他的话直指张悟本所言的“喝酸奶堵塞血管”。“其实,酸奶只是牛奶发酵后的状态,其中的乳酸菌更有利于人体的消化吸收。即使一些厂家为了增稠加入了植物胶体,但只要在国家允许范围之内,对人体也是无害的。”
在采访中,很多专家指出,如今“张悟本事件”不应只停留在纠正其所言的错误上,而应该回归到如何引导老百姓,如何对老百姓的健康负责,提高国民健康素质上。这应成为今后政府制订养生保健政策、媒体宣传导向以及专家推出保健作品应遵循的核心。
对于媒体和公众如何判断养生保健的宣传,中国工程院院士、卫生部原副部长王陇德指出,首先,对于提出颠覆传统健康观念的人,要看看他这种观点能不能拿出科学证据;其次,要查明宣讲人的资历,是否有医学或营养学的背景;此外,就同一问题可以请教有关领域其他专家,广纳言论,综合判别;最后,如果其宣传的内容是一药治百病或治多病,则需要谨慎采纳。
如何防止下一个“张悟本”出现?“政府应该监管,专家有义务从学术上把关。”这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文化建设和科普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文化分会主任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院长张其成给出的答案。他认为,媒体在推出专家的时候应和卫生主管部门等多方加强联系了解,以找到真正的专家;另一方面,中医学术方面的专家也有义务对媒体所做的中医科普节目或出版的书籍进行把关。他希望国家行政部门做好相关监管工作,诸如让各级卫生主管部门与媒体主管部门加强协调,从机制上对中医养生科普宣传的各个环节加以规范等。
- 2010.06.01
- 2010.06.12
- 2010.06.13
- 2010.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