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阻碍了“刚性需求”和“硬性补给”
“年轻时用健康换钞票,年纪大了用钞票换健康。”如今这句话贴切地反映了当代人的心理状态,特别体现了中老年人对于健康的刚性需求。与此同时,政府近年来的确下了大力气在做健康促进和健康宣传的“硬性补给”,限油壶、限盐勺、科普折页,几乎遍布了各家各户。然而,这样的“硬性补给”没有占领健康需求的阵地,反倒被伪科学甚至非科学抢了先。这是为什么?
当记者把这个问题抛给李光伟时,得到了这样的答案:“现在医生的话没人听,因为被那些卖假药或者保健品的,把形象给抹黑了。我认为媒体应当还原医生的良好形象,让病人相信医生的话,相信科学。”
“我们科学家很愿意宣传知识,只是谁来给我们搭建平台,谁来包装我们?平台的搭建需要资金,需要资助,但如果药厂来资助,老百姓一定会说,是拿了药厂的钱才这么说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陈春明的一番话道出了很多专家在科普宣传中的尴尬。
温长路也表示,中国中医药学会推出了百名中医科普作家、百名中医药健康信使、百名中医药健康大使,都有名单登记在册,并发了聘书。然而,这些专家中很多都不愿意用媒体要求的娱乐方式来讲科学。“越是大专家越爱惜自己的名声,越有责任心,不会为了钱做这些违背良心的事。 ”
王陇德则表示,“偏方治大病”、“病急乱投医”的心理也成为伪科学滋生的“阴沟”。“按照目前的医疗水平,很多疾病都需要终身治疗或者保守治疗,如果告诉患者吃一种东西简单、有效、便宜,他可能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归根结底还是健康教育的问题。另外,看病难、看病贵可能也有部分影响。为什么一些黑诊所,查了、封了,隔几天又开了?因为有市场,有收入比较低的农民工,愿意到那里看病。因此,从政府责任来讲,就应该给不同经济水平的人提供不同的医疗服务条件。”
一直以来,中医都讲究药食同源,但中医认为的食疗作用究竟有多大?能不能代替医疗?什么人具有中医的食疗资质?专家们还认为,铲除目前疯狂的养生乱象,还应告诉公众中医如何看待食疗。
张其成解释说,药食同源的观点本身并无问题,但什么是食疗,什么是医疗,关键还得看具体对象。他认为,食疗其实是一种“治未病”的理念,它更注重调理,主要针对亚健康状态和个别疾病的人,其最终得到的更多也只是一种辅助作用。“如果其功效无限制扩大,甚至宣称说可以代替药疗,明显是不对的。”至于哪些人具有中医的食疗资质,张其成认为,还得看这个“疗”的具体定义与性质是什么。如果是医疗性质,就必须找具有执业资格的医生。如果是“治未病”层面,具有中医知识背景的营养师即可胜任。他也提醒,对真正处于疾病状态的患者来说,食疗并非第一选择。
面对现在中医科普市场鱼龙混杂的现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文化建设和科普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琦教授认为,与其每次在“神医”出现后,找真正的中医专家一次次去批判,不如尽量做到“授百姓以渔”。他说,专家首先应该让百姓知道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包括生理、心理、社会和道德4个层面。然后,要让他们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最后才是怎样运用一些中医养生的理念去维护的问题。“如果把养生当成一种程序的时候,那这个人的养生就痛苦了。”王琦说。
- 2010.06.01
- 2010.06.12
- 2010.06.13
- 2010.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