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众合理用药援助系统
药品查询
请勾选查询条件后检索
药品名 企业名 批准文号 功能主治
你的位置:首页 > 药讯频道 > 药讯 > 医药新闻 > 正文
发改委酝酿基本药物大降价 抗生素类药物为重点
www.yongyao.net  2010-6-24 10:08:55  来源:用药安全网整理  责任编辑:cqjm
分享到:

降幅或达30%-40%,相关文件本月有望出台

近日,记者证实,部分药企、相关协会均接到了国家发改委的《药品价格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国家发改委正在酝酿新一轮的基本药物价格调整。有业内人士透露,此次降幅将高达30%-40%,相关文件将在本月出台,这将成为我国第26次药品大降价。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认为,未来关于药品的定价机制,仍存在一个各方博弈的过程,医药生产企业、流通企业和医疗单位等各方意见也将汇总到相关部门,最终出台的办法仍然存在变数。

此外,还有专家提出,药价过高的根源是以药养医的体制,并不是医药企业拿多了。在该体制没有改变之前,药价不可能真正降下来,数十次的降价已证明了这一点。

发改委全面降低抗生素类药价 医药企业损失惨重

与此前十多次的降价明显不同,此次酝酿中的调价目标指向明确,直接锁定价格一直偏高的抗感染类药物和生物制药产品。“如果政策落地,降价后抗感染类药物市场的药品基本被一网打尽,医院将基本上没有其他利润和价格更高的药物来代替被降价的药品”,分析人士指出,“再结合医院将取消药品加价的政策推测,医药生产企业的经营模式和医院的盈利模式重新调整都具有了可行性。”

据透露,这次降价所涉及的品种共有22种,都是在临床使用量上非常大的品种,主要以头孢曲松、左氧氟沙星、氧氟沙星、阿奇霉素、克林霉素等抗生素为主,同时还有胸腺肽、干扰素、水溶性多种维生素等新进医保目录的品种,这22种药品中有11个品种在发改委之前的几轮降价中已经涉及。

据分析,此次降价可能是历次降价中幅度最大的一次,这将更好地促使百姓长远低价用药,打击药品中间销售环节。但同时也将给医药工业企业带来极大冲击,进一步挤压行业利润。

中成药将是下一目标

虽然从目前了解的情况看,此次的降价只针对化学药和生物制药,但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降价的范围可能会扩大到全行业,高端药品的降价幅度将会大于低端药品的降价幅度,包括中药在内的其他药品也将面临降价的压力。在具体的实施上,将会根据目前公布的情况,抗感染类药物和生物药品先行,然后再逐步扩大到其他种类的药品。

医院药厂赚钱方式或都将“变脸”

数据显示,老百姓在药店购买药品的量仅有全部药品销量的两成左右,医疗机构仍然是药品销售的主渠道。一位医生告诉记者,病人在他们医院看病时所开的处方,基本上都是在本院取药。而对于粉针类静脉用药,大多数医院都拒绝使用病人从医院外带来的药。“现在对于医疗事故的担忧、怕惹上医疗官司造成很多医生不愿意承担风险,认为一旦出了事,责任难辨。”

一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尖锐地指出,“从1997年10月国家首次降低药价,药品价格已经降了10多次,其中抗生素降价7次,但结果却是屡降屡高,降价的速度远比不上所谓新药的上市速度,比不上医院选择用药的变化速度。抗生素按品种、剂型和包装来分可达几千种,医院的选择余地非常大。如果利润少了,可以用其它替代产品,如果你的进价不能降低,愿意降低的厂家多着呢,以头孢为例,全国就有大小近300家药企生产。”

从历年来的降价反应上看,由于医院在药品特别是抗感染类药品上使用和销售上的垄断优势,每次降价医院总用价格和利润更高的抗感染药物来取代被降价的药物,利润低的药品逐步被医院、流通商和生产企业淘汰,企业的生产向利润高的药品倾斜,因此国家的调价措施并没有体现出相应的效果。而这次国家调价的目标很明显就是价格偏高的抗感染类药物和生物制药产品,降价后抗感染类药物市场的药品基本被全面降低,医院基本上没有其他利润和价格更高的药物来代替被降价的药品,“这使得医药生产企业的经营模式和医院的盈利模式进行重新调整成为可能”。

药企可能会使出“灰色招式”

据分析,药品价格的下调将会压缩代理商的利润空间,而企业必然会给代理商一些让利的优惠政策,应该说对销售量的影响并不会太大。但由于去年以来生产原料的成本不断上涨,而化学制药企业无法向下游传导,很可能进一步降低毛利率。陈矛直言“我们去年的销售量是增加的,但是利润出现缩水。”

一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则认为,利润不断下降的时候,为了求生,制药企业经常会使用一些“灰色招式”。譬如,企业可能展开“药品重生行动”。就是为药品重新命名、重新包装、重新添加辅料、重新申请批号,从而达到重新定价的目的。以往的这种案例数不胜数,如将红霉素改名为“抗生红霉素”,将黄连素改为“盐酸小檗碱片”,将20粒装改为10粒装,改单一成分改为复方产品等等,手法不一而足。治疗头感冒的阿司匹林,原来的价格为每10片0.3元,更名为“巴米尔”后,价格变为每10片6.3元,价格翻了20倍!而另一个惯用手法就是停止供货。还有的厂家在短时间内停止销售,一旦它认为监管不是那么严了,再将价格涨上来;而当厂家真的觉得产品利润接近“底线”后会自动停产,转而生产档次更高、价格更贵、利润更大的产品,这也是许多廉价药品逐渐销声匿迹的原因。

降价是循序渐进过程 消费者短期内难以觉察

虽然国家多次降价,但是由于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消费者短期内可能感觉不到。但从长远来看,取消医药药品销售上的加价和实施降价后减少流通环节的费用,将逐步转移医院盈利对药品销售的依赖,从而改变目前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赢利模式,最终消费者获得实惠。

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曾指出,目前纳入政府定价范围的药品从销售额看,仅占市场份额的40%左右。近年来,部分企业自主定价的药品价格不断上涨,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政府降低药品价格的效果。还有,价格较高的新药不断出现,即使在药价下降的情况下,用药结构和用药水平的提高,也影响了患者的药品实际支出费用。此外,我国药品价格实行市场调节价、政府指导价和政府定价3种形式。如果稍加留意就会发现,政府数次降的是“最高零售价”,它是“政府指导价”。而许多药店在实际操作中,出于种种原因,其零售价格有很多早已低于这个指导价,会出现消费者已经享受到低价但也不会有什么受惠的感觉。

在此前“以药养医”的体制下,药品价格在各环节的实际构成中,生产成本只占30%;商业流通成本占到20%—25%,其中包含医药代表5%的提成;医院环节占据45%—50%,包括医院加价、折扣和医生回扣的费用。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返回资讯中心 返回资讯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