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众合理用药援助系统
药品查询
请勾选查询条件后检索
药品名 企业名 批准文号 功能主治
你的位置:首页 > 药讯频道 > 药讯 > 药界动态 > 正文
ARB类降血压药物安全性受广泛关注
www.yongyao.net  2010-7-20 9:17:07  来源: 中国医药网   责任编辑:tgf
分享到:

组织声明: 患者不要随便停药

在这份荟萃分析刚刚发表后,美国高血压学会(ASH)和中国高血压联盟等组织均很快发表了声明,提出患者不要因为这一分析结论而擅自停药。

美国高血压学会在6月14日,即这篇论文发表的当天发表声明指出:“作者提出了一种假说,ARB类药物可能导致新发症风险略有增高。然而,目前这些数据没有任何理由被认为是确定的。因为这些数据是一项由多个研究数据荟萃分析的结果,而这些研究是关注ARB类药物对于心血管的作用,而不是为了评估癌症相关性问题。”

该声明强调:“患者不应根据媒体报道擅自停用ARB类药物,更重要的是患者应该向其处方医生咨询,ARB类药物已经被证实对于高血压及心血管疾病患者有明确的获益,可以降低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及卒中风险。”

中国高血压联盟随即也发表了意见:“该荟萃分析中作者提出了一种假说:ARB类药物可能导致新发癌症风险略有增高。然而,该荟萃分析有很多局限性,这种假说更有很多不确定性。作者自己在文章中也明确指出:因数据有限,无法得出某一种特定药物与癌症发生风险有确切相关性。此外,这些数据是由多项研究数据荟萃分析的结果,而这些研究的目的是关注ARB类药物对于心血管的作用,而并不是评估ARB与癌症是否有关(因此对癌症诊断的准确性很差)。目前,根据荟萃分析的单项研究结果得不出ARB引起癌症危险的任何结论。”

意见同样强调:“目前患者绝不能根据某些媒体的报道擅自停药,尤其不能在没有医生指导的情况下随意地撤药、换药。如擅自停药反而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因为循证医学证据及长期应用经验已经证实:ARB类药物对于高血压及心血管疾病患者有明确的疗效,可以降低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及卒中风险。而且有很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专家建议: 对药物安全性应该给予足够关注

记者就这一荟萃分析所产生的一些疑问采访了我国著名高血压临床用药方面的权威专家——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顼志敏教授。他说,在循证医学时代,应该科学、严谨地对待各种研究信息。最具参考价值的研究信息按可靠性排序为:权威的临床指南、设计严密合理的大规模随机对照试验(RCT)、公认的客观准确的荟萃分析。荟萃分析属于“二次分析”,也就是利用统计方法,将相应的RCT放在一起进行“再创作”,高水平的荟萃结果具有一定的参考指导意义。然而,也可能会出现各种质量不高甚至误导性的“二道贩子式”的文章。

譬如还让人记忆犹新的是当年有些人曾分别通过荟萃分析得出“拮抗剂、他汀类药物等可引起肿瘤增加”的结论。他认为,真正公认的客观准确的荟萃分析应该具备:所选RCT研究的客观、随机及连续性;各试验之间的研究目标和观察终点接近一致性;入选和排除标准以及方法学具备相近性;入选对象的重要临床基线特征类似性;资料具有可比性等。具备这些条件才能保证荟萃入选资料的公正、客观、相容性,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统计计算的各种偏倚和误差。另外,可靠的高质量荟萃的重要方法应该是,将被荟萃的RCT的相应数据库直接打开融合后再进行,而不是从文献抄取几个数据均值简单相加就计算。

因此顼志敏教授认为,这篇荟萃分析有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是方法学不可靠。他列出八点理由:在超过2000个发表的ARB临床试验中,仅选5个试验列入了此荟萃分析;作者对一组并非以研究肿瘤作为主要临床终点评估的试验,进行了肿瘤的荟萃分析;一些研究只报道了肿瘤引起的死亡,未能包含更复杂的信息,即特定的关于新发肿瘤的报告等;入选的各个试验对肿瘤诊断的评判标准不统一;研究的设计和分析并无肿瘤学专家参与;作者没有任何相关试验患者的个体资料,因此他们的分析无法考虑到肿瘤进展的时间,而这是很重要的,因为肿瘤有潜伏期;由于缺乏患者的个体数据,因此不能检测那些如性别、年龄和吸烟等潜在重要影响因素的作用;此荟萃分析将不同治疗和不同对照药合并在一起分析,比如将8502例ARB+ACEI联合用药的病例都放在了ARB组来与ACEI对比分析,显然是不合理、不可靠的,这样的结论只能对安全性分析带来误导。

顼志敏教授说,根据该荟萃分析所选的单项研究结果得不出ARB引起癌症危险的任何结论。据他介绍,美国的高血压学会及中国高血压联盟发表声明之后,近日国内外的很多专家都建议:目前患者绝不能根据某些媒体的报道擅自停药,尤其不能在没有医生指导的情况下随意地撤药、换药。如擅自停药反而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他提醒说,作为临床医生在解读临床试验时一定要小心,不能根据某一单项荟萃分析的结果就否定了有很多循证医学证据支持的ARB这一类常用降压药物。

顼志敏教授同时强调,对于所有药物的各种严重不良反应,都应该时刻引起高度警惕。在临床用药的实践中,国内外的官方药监部门会实时监控常用药物的严重不良反应,一旦在一定数量的处方中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的集中发生趋势,会随时权威发布药物警戒信息。譬如2001年的西立伐他汀,因为剂量过大以及合用吉菲贝齐而引起了几百万张处方中集中出现52例横纹肌溶解及死亡的病例,当时美国FDA及时发布信息,使其及时撤市。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返回资讯中心 返回资讯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