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另一项研究中,波士顿马萨诸塞州综合医院的John H. Stone博士及其同事在197例曾在9家临床单位接收过治疗的患者中比较了利妥昔单抗与环磷酰胺口服药的疗效。共有99例患者被随机分配接受利妥昔单抗治疗,有98例被随机分配接受标准治疗。这项研究中近半数受试者初诊为ANCA相关性血管炎,半数处于复发期。
主要疗效终点为伯明翰血管炎活动性评分结果为0以及6个月时成功实现泼尼松剂量递减。本研究结果为,服用利妥昔单抗和的服用环磷酰胺患者中分别有64%和53%达到主要疗效终点。因此,以利妥昔单抗为基础的治疗方案显示出不劣于标准治疗。
病情复发的亚组患者应用利妥昔单抗的疗效明显优于环磷酰胺治疗。在这个患者群中,接受利妥昔单抗治疗的51例患者中有34例(67%)达到主要终点,而对照组的50例患者中仅有21例(42%)。
不良事件数或严重不良事件数无显著组间差异,但对照组患者中白细胞减少的发生率明显偏多。
因此,正如Jones博士的研究,利妥昔单抗在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方面未能达到预期。不过,本研究的6个月随访期“可能过短,尚不足以发现环磷酰胺相关的某些不良事件”Stone博士及其同事指出(N. Engl. J. Med. 2010;363:221-32)。
两个治疗组之间在重度或轻度疾病突发例数上亦无显著差异。正如Jones博士的研究,生活质量的两个指标评分的变化无显著组间差异。
一个意外的研究结果为,利妥昔单抗治疗组有5%的患者发生了恶性实体瘤,而在未接受此药治疗的患者中发生率仅为1%。Stone博士及其合作者称,除2例发生恶性肿瘤的患者外,其余患者均有至少两种已知可增加癌症风险的药物接触史,诸如环磷酰胺、巯唑嘌呤或氨甲蝶呤。
Ronald J. Falk博士和J. Charles Jennette博士在随刊编者按中写道,上述两项研究均表明利妥昔单抗可有效诱导缓解,但同时也引起人们对使用利妥昔单抗及其他免疫调节药物引发的大量并发症产生恐慌(N. Engl. J. Med. 2010;363:285-6)。
两个研究组均预测利妥昔单抗治疗组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少于环磷酰胺治疗组。遗憾的是,在Stone博士的研究中,两治疗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相等,而且在相对较短的治疗期内恶性肿瘤的发现例数远超出预期。
同样,在Jones博士的研究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亦无明显的组间差异,两治疗组的病死率相同(18%)。他们指出,“在病程早期死亡率如此之高着实令人担忧”。
“这些不良事件促使我们减少对复发及缓解期患者所应用的免疫抑制剂的累计接触量。”
Jones博士的研究得到剑桥大学附属医院NHS信托基金会、霍夫曼-罗氏公司、加拿大卫生研究院、加拿大肾病基金会、加拿大神经科学学会以及阿尔伯塔医学研究传统基金会的资助。Jones博士及其合作者报告与霍夫曼-罗氏公司、先灵葆雅公司、惠氏公司、雅培实验室、Biogen Idec 公司、葛兰素史克公司、Biovitrum公司以及 Talecris Biotherapeutics公司有联系。Stone博士的研究得到美国国家过敏与传染病研究所、基因泰克公司、Biogen公司、美国国家研究资源中心、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关节炎基金会以及欧蒙公司的资助。Falk 博士和Jennette博士在北卡罗来纳大学查珀尔希尔分校任职,两者均无与本研究或其编者按相关的经济利益冲突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