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众合理用药援助系统
药品查询
请勾选查询条件后检索
药品名 企业名 批准文号 功能主治
你的位置:首页 > 药讯频道 > 药讯 > 医药新闻 > 正文
中医的经典名方应与临床实践相结合
www.yongyao.net  2010-7-2 11:28:34  来源:科技日报  责任编辑:tgf
分享到:

一个学科要想发展,没有理论基础是不行的。中医更是如此,对于理论的研究,著述甚多,但基本都是对内经的阐释,发挥等。每个人的着眼点不同,形成的流派也不同。所以,每一个大医,对经典的领悟都是很深的,曾记得一个老师说过:“一个好的临床家必是一个理论大家,但一个好的理论家未必会成为一个好的临床家。”

目前,很多现代的中医已经不再读经典了,只喜欢专病专药,抛弃了辨证论治,致使中医的临床疗效在降低。某省级中医院对院内中青年中医师进行四大经典考试,及格者不足30%。

另一方面,也有人只热衷于对理论的阐释,对经典的解读。热衷于对理论的阐释,对经典的解读本来是件好事,是中医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步。但笔者感觉,一些人的研究方向似乎有失偏颇,主要表现是死读书,装腔作势糊弄人。

中医经典博大精深,这是人所共知的。对于经典,我们不但要好好读,好好悟,还要好好地放入临床中去验证。但现在一些搞基础的人,根本不临床,整天就是翻看前人注释,然后再加上自己的一些个人猜测,就盲目出书,发表文章。这样做,不是真正的继承,也不是发展,只能让病者越来越迷糊,对中医产生一种敬若神明的心态,这不是好现象,大家对神明虽然近,却是敬而远之,不敢靠近的,结果只是害了中医。古人因为认识的局限性,不可能说的每一句话都是真理,因此在读书中,要学会去伪存真,有选择的去看,去用。   

自宋朝以儒治医兴起以来,有一种尚空谈而少实践的不良风气。一些医者,陷入了唯心论的角度,太注重个人的领悟,然后写一些吹牛的书糊弄世人,以华丽文辞取胜,以浮夸话语欺人。使中医变成了一种玄学,一种神学,严重阻碍了中医理论的发展和临床疗效的提高。其实看一下汉唐的医学著作,特别是伤寒论,字字珠玑,全是很朴素,很实在的东西。113方,一直被奉为经典,其组方原则之严谨,用药法度之贴切,是后世那些不注重实践的学者终生不能企及的。

个人认为,中医的理论并不是神秘的,而是很朴素的唯物论。有一次,笔者治疗一例颈椎不好的病人,感觉项背发强,辨为中医痉症,为中风表虚,用桂枝加葛根汤,3剂后效果较差,忽忆“诸颈项强,皆属于湿”之句,加薏苡仁30g丝瓜络15g,疗效明显。笔者以为,再完美的理论,一旦脱离临床,对临床没有指导意义,都是无用的,只能是自我满足。所以,在临床上不应当死抱着经典名方不放,在应用经典的基础上,应当根据患者自身情况辨证施治,这样才能起到实际的疗效。

中医理论的发展,于其时代背景有很大关系,汉末伤寒流行,死者甚众而致仲景为医圣;金元局方流行,滥施温燥而使寒凉,滋阴诸派由生;时代动乱,饮食不节而使李东垣独领风骚;明清温病肆虐而温病诸家声名鹊起;清末喜用寒凉过甚,川中火神派异军崛起。所以说,中医理论每一次飞升,无不是在其临床经验成熟后,经智者认真总结,然后经历代医家验证探索修订而成。但现在这个浮躁的时代,许多功利心太强的人,妄加解释经典,发无病呻吟之理论,实为中医发展之不幸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返回资讯中心 返回资讯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