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肠出血占消化道出血的3%~5%。小肠出血极易造成误诊。临床常有以下几种检查方法。
·根据小肠出血量的多少和伴随症状可初步确定出血的原因 出血量500毫升以下者以感染性疾病、肿瘤多见,前者常有发热、腹痛、腹泻、全身中毒症状伴随,而后者多有慢性失血、消瘦、肿块等;中、大量出血以憩室、炎症为主,而不伴有其他症状的所谓“寂静出血”则以血管畸形、肿瘤、憩室等常见。
·吞线试验 取白色棉线3-4米,在前端系上不透X线的物体。病人自行将棉线吞入,线的末端固定于衣领,留置24~48小时取出,在有活动性出血部位,可见染有血迹。测量门齿与棉线上血迹的距离或通过X线与进入棉线的长度可判定抵达的部位。阳性率可达80%。
·钡造影 全消化道造影的阳性率为7%~13.3%;气钡双重造影的诊断阳性率可提高到10%~36%。
·选择性动脉造影 对于出血量>0.5毫升/分钟,其阳性率约为12%~75%;血管病变与肿瘤的阳性率分别达84%和100%。
·核素扫描 适用于出血量>0.1毫升/分钟,其阳性率为90%,手术符合率为96%,但其定位的准确性受到肠蠕动的影响。
·小肠镜检查 推进或插入式小肠镜与普通胃镜相似,其长度有165厘米,能送达屈氏韧带以下60~80厘米。近年开发的小肠镜其长度为200厘米,在滑管的辅助下,可达屈氏韧带以下150厘米;探条式或探针式小肠镜,直径5毫米,长3米,从鼻腔插入,用推进式小肠镜或结肠镜将其送到空肠,然后随肠蠕动前进,约需6~7小时到达回盲部,成功率77%~84%。因其价格昂贵,且操作难度大,病人难以接受,故检查受到限制。
·手术探查 剖腹探查是在小肠出血部位基本明确、再度大出血,且无法行其他定位检查时不得不采用的方法。如术中常规探查未发现病灶,术中内镜检查是确诊小肠出血的最有效方法,其有两种方法:术前将小肠镜置入近端空肠,术中由外科医生引导肠镜检查、观察或术中经空肠末端小切口置入结肠镜对小肠近端观察。成功率达83%~100%。
- 2010.03.30
- 2010.03.29
- 2010.05.20
- 2010.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