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我们将迎来“十二五”崭新的发展阶段,医药这个集资本、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为一体的朝阳产业和涉及国计民生的战略产业,如何推动外贸发展方式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加大实施“走出去”的战略力度,全面建立国际核心竞争力,成为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
今年是“十一五”规划最后一年,回顾过去5年,我国医药产业取得了不凡成就,运行质量与效益不断提高,呈现出持续、强劲和健康的发展态势。2009年,医药工业总产值首次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各项预定目标已基本实现。5年间,我国医药外贸表现出更加迅猛的增长势头,化学原料药、医用敷料和耗材的出口量位居世界第一,企业国际化程度不断加快。
明年,我们将迎来“十二五”崭新的发展阶段,医药这个集资本、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为一体的朝阳产业和涉及国计民生的战略产业,如何推动外贸发展方式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加大实施“走出去”的战略力度,全面建立国际核心竞争力,成为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
发展总况
“十一五”期间,我国医药产业的发展基础得到全面夯实,整体生产与管理水平有了显著提高,目前共有7346家药品生产企业,13,500家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可生产化学药品制剂60个剂型、4500余个品种,制剂产能居世界前列;生产各类生物制品300多种,其中现代生物工程药品20余种;生产包括X射线断层扫描成像装置、核磁共振装置等47个大类3000多种医疗器械产品。
2006~2009年,我国医药工业总产值增长约1倍,复合年均增长率约为19%。2006年,我国医药工业产值5316.9亿元人民币,其中,化学原料药、化学药品制剂、中成药、医疗器械和生物生化药品制造业分别完成销售产值1048.3亿元、1441.4亿元、1149.7亿元、448.7亿元和397.7亿元人民币。至2009年,我国医药工业产值已达10,382亿元人民币,其中,化学原料药、化学药品制剂、中成药、医疗器械和生物生化制品制造业分别完成销售产值1837.5亿元、2758.6亿元、1998.0亿元、950.0亿元和887.2亿元,呈现全面增长的良好态势。2006~2009年,全行业百强企业的集中度已从不足40%上升到42%,规模超过80亿元的药企达6家。从业人员数量也从2006年的140万人增加到2009年的168万人。
斐然成就
作为医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2009年,医药进出口一直以高于GDP增幅2倍的速度增长,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19.5%,进出口额从2006年的297.4亿美元增加到2009年的507亿美元,增长约70%。其中,出口额从2006年的189.5亿美元增加到2009年320.3亿美元,复合年均增长率达到19.1%;进口额从2006年的107.9亿美元增加到2009年的186.7亿美元,复合年均增长率达到20%。贸易竞争指数保持在26%~30%的水平,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加强。医药进出口占全国整体进出口的比重从2006年的1.7%上升至2009的2.6%,占世界医药贸易的比重亦从2%上升至5%。
出口产品结构方面,我国原料药的国际竞争优势明显增强,VC、VE、扑热息痛、青霉素工业盐和糖精钠等大宗产品的出口额分别已占到世界贸易量的65%、44%、40%、60%和90%,在国际市场上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我国正成为全球中小型医疗器械与设备的出口国,医用敷料和耗材等在国际市场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
2006~2009年,我国医药进出口行业既有的区位格局未出现明显变化,传统外贸方面,大省(市)的优势依然明显。2009年,进出口排名前5位分别是上海市、江苏省、广东省、浙江省和北京市,五省(市)外贸额合计约占医药外贸总额的70%。
2006~2009年,我国从事医药进出口企业的数量有所增加。截至2009年底,我国有医药出口企业29,556家,其中出口额在1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3922家,占13.3%;进口企业16235家,其中进口额在1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1703家,占10.4%。出口企业构成方面,民营企业数量约占70%,占出口额的40%;三资企业数量约占20%,其中三分之二是外商独资企业,占出口额的39%;国企数量占比不足10%,占出口额近20%。
2006~2009年,我国医药产品国际市场中亚洲、欧洲和北美洲三足鼎立的基本格局继续得以保持,共占据了90%以上的市场份额,其中亚洲市场一直稳居第一位。2009年,美国、日本、印度、德国和韩国为我国前五大出口地,美国、德国、日本、瑞士、法国为我国前五大进口来源地。
- 2010.08.16
- 2009.12.30
- 2009.08.12
- 2008.05.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