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的空间
业内人士告诉本刊,由于上海2008年每千人口(常住人口)执业医师数达3.68人,效率居全国前列,特别是伴随上海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居民用于医疗卫生的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性支出的7.63%,预示着居民对更高层次医疗服务的需求迫切。
来自上海市卫生部门的有关课题调研显示,当前上海正面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的关键时期。发展高端医疗服务业,符合上海“优先发展智力密集型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总体思路,将促使上海经济发展转型。
本刊记者获悉,仅仅针对上海本地和境外高收入人群,暂不考虑流动外籍人士、周边和其他地区慕名而来的高收入就医人群的医疗服务消费能力,上海高端医疗服务市场容量已经超过106亿元。分析人士指出,上海高端医疗服务距此数据仍显滞后。
上海现有高端医疗服务存在三种类型:一是以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特需、第一人民医院国际医疗保健中心为代表的公立医院特需病房;二是以和睦家、广慈医院、华顺医院等为代表的中外合资、合作的提供高端医疗服务的医疗机构;三是以上海道培医院、爱尔眼科医院等为代表的民营医疗机构。
截至2008年底,经卫生部和商务部批准,上海共有19家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从事高端医疗服务业。大部分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均仅提供门诊服务,仅上海东方联合医院、上海和睦家医院、上海华顺医院、上海广慈医院等7家医院提供住院服务,核定床位总数仅500多张。
提供高端服务的上海民营医疗机构,以营利性医疗机构为主,大致呈四种模式:一是以上海国宾医疗中心为代表的提供高端体检服务的医疗机构;二是以上海爱尔眼科医院为代表的“专病、专科”的医疗机构;三是以上海道培医院为代表的高新科技发展模式的医疗机构;四是以上海仁爱医院为代表的实行错位竞争服务理念的综合性医院。
业内人士指出,总体而言,上海民营医疗机构的规模普遍较小,平均注册资金不到1000万元,占地面积不到1400平方米,平均床位数不到50张,在规模、技术和服务上还未形成高端医疗的品牌。
助力“高端”
徐建光在前述论坛上表示,高端医疗服务属私人消费产品,应由市场提供,政府的责任是通过政策手段积极引导和规范。
其设想包括,将高端医疗服务纳入全市医疗机构设置总体规划,为高端医疗让出适当的发展空间;制定特需服务标准,重点扶持成熟、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端服务品牌;完善以服务质量为核心的监管体系,确保规范、有序、健康发展。
业内人士称,社会办医疗机构应当是高端医疗服务的提供主体,国外的高端医疗服务基本都由非公立医疗机构提供。上海的情况是,公立医疗机构是医疗服务体系的绝对主体,拥有绝大多数的床位资源、高技术人才资源、高精尖设备以及科研资源,社会办医疗机构与公立医疗机构的整体水平相去甚远。
本刊记者获悉,目前上海社会办医疗机构成本较高,市场前景不明朗;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存在障碍,医师执业环境存在“壁垒”。比如,上海市有关政策虽明确规定民营医疗机构中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和个体开业行医人员的任职资格申报,政策上公平对待,但由于目前职称晋升的要求逐步提高,尤其对论文及课题研究要求较高,并有教学上的要求,民营医院由于缺乏研究的环境、病例及教学等积累,民营医院医务人员与公立三级医院医务人员在竞争上明显处于劣势。虽然公立医院的人才来到民营医院后,经济收入可能增加,但被尊重感和自我实现的价值需求却大为降低。
本刊记者了解到,针对社会办医机构发展高端医疗客观存在的瓶颈,上海正研究设法从商业保险、医师执业、行政审批许可等多方面予以突破。例如,上海筹划在全市范围内形成南汇国际医学园区、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周边)医学园区两个医疗功能拓展区,吸引国际资本新建国际化水平的高端医疗机构。南汇国际医学园区及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地区(周边),均系以“医、教、研、产”为一体,以打造高端医疗服务平台、建设高科技医疗产业基地为目标,以国际化、现代化、多元化为导向的新型综合性医学园。此外,上海还将探索鼓励和引导民营资本参与高端医疗服务市场,举办各种形式的具有一定规模的高端医疗机构,为社会提供高端医疗服务。
上海疏通民营医院瓶颈的努力能否促进高端医疗市场的合理繁荣,有待观察。
- 2010.06.01
- 2010.02.05
- 2010.08.17
- 2009.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