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抗菌药物应注意两个原则:
1.应在医生指导下合理应用
2.足量、足疗程才能“斩草除根”
专家忠告
抗菌药物是20世纪人类最重要的成就之一,如果片面强调、担心它的不良反应,在确有用药指征时不用或少用,是非常不明智的,甚至比过度使用抗菌药物更加有害。
生活实例
刘女士3个月前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的症状,自己判断为“尿路感染”,因为听说抗菌药物有许多不良反应,用多了不好,所以就到药店自购中成药服用。但一个多月后,刘女士的症状仍未得到缓解,只好到医院就诊,被诊断为“膀胱炎”。医生给刘女士开了头孢克洛缓释片(每天口服2次,每次0.375克),并嘱咐她因为病程长,疗程至少要一周,最好随访并经医生同意再停药。刘女士服药3天后,感到症状明显改善,就每天服用1次,2天后干脆停药了。结果停药5天后,刘女士因症状复发再次就医,服用头孢克洛缓释片10天(每天口服2次,每次0.375克)后,又继续服用呋喃妥因(每晚一次,每次0.1克)两周,方才治愈。当知道如果刚出现症状就及时就医并遵医嘱接受抗菌治疗,一般只需要3天疗程时,刘女士非常后悔。
有类似刘女士想法和遭遇的患者并不少见。这种错误源自对抗菌药物不良后果的过度担忧和对抗菌药物需要足量、足疗程应用的认识不足。为避免这种错误,使用抗菌药物应注意以下两个原则:
1.在医生指导下合理应用
滥用抗菌药物确实会导致不良反应、细菌耐药等后果,但只要在医生指导下合理应用,就可以将这些不良后果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2.足量、足疗程才能“斩草除根”
抗菌药物需要在感染部位达到并且维持足够浓度才能保证发挥充分的杀菌或抑菌作用,由于抗菌药物在人体内会不断代谢、排泄而浓度减低,因此必须定时、定量补充。
合理的抗菌药物给药方案(给药剂量和每日给药次数)建立在充分的实验室和临床研究基础上,有助于最大限度地保证疗效。抗菌药物发挥作用后,体内细菌数量大幅下降,患者症状可以明显改善,但在体内尤其是感染组织、器官深部仍可能存活一定数量的细菌,如果过早停止治疗,未“斩草除根”,残存细菌会迅速繁殖到治疗前水平(细菌以细胞分裂方式繁殖,最快以20~60分钟一代的速度呈对数增长),卷土重来。因此,随意减少给药剂量、每日给药次数或缩短疗程,造成药物在感染部位浓度过低,将导致治疗失败或感染复发。
减少抗菌药物的使用,无疑可以减少与剂量相关的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如毒性反应、二重感染),但是如果因为随意减量导致感染迁延或加重,可能就会像刘女士一样反而需要使用更多的抗菌药物,因此面临更多不良反应的风险。
另外,一些抗菌药物在低于抑菌浓度情况下不仅不能抑制或杀灭细菌,还可以诱导细菌耐药,因此给药剂量不足与滥用抗菌药物一样会增加细菌产生耐药性的风险。
- 2010.11.17
- 2010.11.26
- 2010.11.25
- 2010.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