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众合理用药援助系统
药品查询
请勾选查询条件后检索
药品名 企业名 批准文号 功能主治
你的位置:首页 > 药讯频道 > 药讯 > 药企动态 > 正文
探析上药集团 “重生”密码
www.yongyao.net  2011-1-19 14:15:35  来源:新闻晨报  责任编辑:tgf
分享到:

刚刚召开的上海市国资国企工作会议上,上药集团的改革再次成为焦点。这不仅因为重组挂牌9个月来成效初显,而且因为,这次改革的意义深远――为了上海国有医药产业的重生。

2010年3月份,上药集团和上实集团医药业务重大资产重组完成,新组建的上药集团正式挂牌,成为去年中国资本市场最为人瞩目的市场化重组案例。

徐国雄,新上药集团公开招聘的总裁,这位上海国资大企业集团首个市场公开招聘的企业正职领导一上任,就立下 “军令状”:集团利润年复合增长率不低于20%,达不到这一目标,就引咎辞职。

对于一个有着深厚历史的老国有医药企业来说,并非易事。早在以往,上海的制药企业在国内排名第一,鼎盛时期,中药品、化学制药、医疗机械都出自上海。然而, 1996年-2002年,政企分开后,接连不断的形式上的股权重组,使上药集团走了一些弯路, 2006年之后,由于原大股东财务危机以及华联制药厂药品事故等影响,上药更是几乎停滞发展,上海的医药经济总量在全国的排名迅速从第一直线跌落至第五,上药集团几乎被人遗忘。

新上药集团董事长吕明方坦言:作为老国企,上药有着深厚历史沉淀,它的重组过程,是国企改革中理顺体制机制的一种尝试,背后必须带来的是观念、制度的变化,需要面向市场不断创新,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重组不是目的,关键是通过重组促进产业发展,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上药再次腾飞,努力让上药的产业发展与上海的城市战略相适应。”

药方之一:不再 “集而不团”

从去年3月9日复牌至今,短短大半年,新上药集团就交出了一份不俗的成绩单。

去年前三个季度,集团主营业务增长突破20%。而几年前,主营业务增长更是仅为2%-3%;同期,集团利润同比增长41%,这一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全国医药行业的平均水平。同时,集团净利润达10.4亿元,这在中国132家医药类上市公司中是最高的,三个季度实现了集团对市场全年的盈利承诺。资本市场更给予了良好的反应,全年上证综指下跌13.64%,而新上药的股价上升了56.56%。

更为销售收入和盈利两个历史性双突破增添 “含金量”的是,这些经济指标的增长是在 “两个没有”基础上取得的。即,重组只是搭建了统一的运营平台,并没有新增资金的流入;没有在大并购项目的支持下,经济指标实现大幅增长。

过去10年,上药集团曾有过3次重组。但每一次,似乎都让资本市场 “想说爱你不容易”。那么,这一次重组,为何能使上药集团重新起航呢?

优化管控能力,是本次重组后的重要举措。重组之前,各个企业既有控股的,又有参股的,体制不同,文化、基础不同,虽然名叫 “集团”,但实际是 “集而不团”。在重组后的一个月内,集团确立了12个核心企业,这12个企业的目标就是成为细分行业的龙头,单一销售收入每年超过10亿元,对集团贡献超过1亿元。更重要的是,为使集团层面和旗下的企业层面不再是 “两张皮”,集团成立了专门的议事机构――经营委员会, 12家核心企业的老总都在内,每个月召开一次会议,以提升总部的管控能力。

上药的优势在于产业的系统和全面,而它的问题又在于产业的分散和各自为政。面对这一难题,新上药内部整合突出优化资源配置的核心要求,集中精力落脚在产业发展。目前,工业方面的重组围绕做大产品深入推进,过去很难推进的重复产品重新划分定位,信谊、药材、中西三维、中华、一生化等几乎都在大幅度地进行产品相关的资产结构调整。投资1.2亿元新建的上海第一生化药业有限公司生物冻干粉针项目的顺利竣工,不但标志着一生化产能的提升,而且更大程度上加快了一生化朝上药集团生物医药核心板块地位的转型;华氏工业变身为信谊天平,中华药业果断关闭亏损的车间,聚焦发展清凉产品……集团的发展战略越发清晰。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返回资讯中心 返回资讯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