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简称房颤,作为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病症,它曾经被视为不治之症,危害着无数人的健康;射频消融作为一项根治房颤的新兴治疗方法,于1998年引入我国。然而,由于操作复杂、专业人员缺乏,难以满足临床患者的需求。
如何规范已有的技术方法、简化优化复杂的手术流程以及如何培养更多的专业人员,成为摆在众多业内人士眼前的棘手问题。作为国内第一例房颤导管消融术的操作者,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主任马长生带领团队,在这一技术的引进、推广、创新上作出了不凡的贡献,并因此荣获了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我国有1000万名房颤患者
直到出院的这天,张阿姨都不能相信,困扰自己6年的气短、胸闷甚至偶尔的晕厥,在2个小时的手术后彻底消失了,这个被称为房颤的疾病将从此告别她的生活。而在一周前,她刚刚因为突发晕厥、心慌、呼吸困难,被家人用轮椅推进了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的病房,又一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典型的房颤病人就是这样,没有任何原因就会心跳加快,突发心慌、胸闷甚至呼吸困难,感觉濒临死亡。”马长生告诉记者,房颤虽然不是一类致死性的疾病,但它却是导致很多疾病的元凶。由于房颤时心房丧失收缩功能,血液容易在心房内淤滞形成血栓,一旦血栓脱落就会引发卒中、肢体动脉栓塞等疾病。据统计,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是健康人的5倍~7倍,死亡率较健康人增加1.5倍~2倍。
究竟什么是房颤?马长生告诉记者,心脏舒张与收缩的动力来源于心脏自身某一位置发出的电刺激,就像一个“微型马达”,每次的发动都会产生一小股电流,电流会按照既定的传导线路激活每一块心脏肌肉,使他们缩放、继而泵血,维持生命。而当“微型马达”在心脏的其他地方放电,或者电流没有按照既定的线路传导时,就会引发心律失常;当“微型马达”位于肺静脉与心脏的连接处时,就会产生房颤。据资料显示,目前我国人群房颤患病率已接近1%,按此计算,我国的房颤患者多达1000万名。
记者了解到,在房颤导管消融方法引进之前,药物是治疗房颤的唯一手段,但治疗效果十分有限。其中,抗心律失常的药物不能根治房颤,抗凝药物华法林尽管可以降低房颤患者脑卒中风险,但却可能出现颅内出血等严重并发症,需要频繁抽血化验,给患者和社会造成很大的负担。因此,1998年,马长生在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首次成功引进房颤射频消融方法后,便得到了业界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