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众合理用药援助系统
药品查询
请勾选查询条件后检索
药品名 企业名 批准文号 功能主治
你的位置:首页 > 药讯频道 > 药讯 > 医药新闻 > 正文
2010年我国医械进出口首破200亿美元大关
www.yongyao.net  2011-2-15 13:58:34  来源:中国医药报  责任编辑:candyxie
分享到:

数据提示:

●目前,全球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已占国际医药市场总规模的42%;

●全球药品和医疗器械的消费比例约为10∶7;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已达到1:1.02;

●我国医疗器械进出口规模从100亿美元发展到200亿美元仅用了5年时间;

●2010年,我国医疗器械出口额为146.99亿美元;进口额为79.57亿美元,均创历史最高记录;

●2010年,我国医疗器械产品月均出口额为12.25亿美元,同年11月和12月出口额均突破14亿美元;

●2010年,“药棉、纱布、绷带、纱布卷”、“口罩、按摩器具”、“矫正视力(护目)用品”出口额合计占比达23.38%;“机动医疗车”、“医用α、β、γ射线应用设备”、“输血设备”、“心电图记录仪”、“人造关节”、“矫形或骨折用器具”、“急救药箱、药包”出口额分别显著增长424.24%、218.71%、101.24%、86.4%、83.93%、50.44%和50.26%;

●2010年,“其他医疗、外科或兽医用X射线应用设备”、“彩色超声波诊断仪”、“其他弥补生理缺陷残疾穿戴或植入人体的器具”、“X线断层检查仪”、“其他医疗、外科或兽医用仪器及器具”、、“其他针、导管、插管及类似品”、“X线发生器等、检查用家具等”、“核磁共振成像装置”、“使用光学射线的分光仪、分光光度计及摄谱仪”、“内窥镜”进口额高达6.11亿、5.83亿、5.44亿、5.03亿、5.01亿、4.4亿、4.36亿、4.3亿、3.54亿和2.22亿美元;

●2011年,我国医械出口有望实现15%的增长,全年进出口总额可望超过250亿美元。

日前记者从中国医保商会获得消息,2010年,我国医疗器械进出口总额强劲增长,首次突破200亿美元大关,为“十一五”规划交上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我国医疗器械进出口规模从100亿美元发展到200亿美元,仅用了5年时间!

中国医保商会根据海关数据统计:2010年我国医疗器械进出口总额达226.56亿美元,同比增长23.47%。其中,出口额为146.99亿美元,同比增长20.05%;进口额为79.57亿美元,同比增长30.35%。出口额和进口额同时创造历史最高记录,进口增速高于出口增速10.3个百分点。总体来看,2010年我国医疗器械对外贸易继续保持较大顺差,累计贸易顺差额达67.42亿美元。

中国医保商会医疗器械部曹钢告诉记者,目前,全球药品和医疗器械的消费比例约为10:7,而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已达到1:1.02,全球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已占据全球医药市场总规模的42%,并有扩大之势。我国医疗器械工业总产值在2010年首次突破1000亿元人民币大关,很多医疗器械产品的生产规模列世界首位。2010年,我国医疗器械产品月均出口额为12.25亿美元,其中11月和12月的出口额均突破14亿美元,这表明国际市场对我国医疗器械产品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

与此同时,2010年我国医疗器械进口额也强劲增长了30%以上,这表明我国医疗卫生领域内需依然旺盛,从而拉动国际其他经济体医疗器械出口快速增长,为世界医疗器械贸易发展做出了贡献。2010年,我国对欧洲的医疗器械进口额在同期我国医疗器械进口总额中占比达38.49%,美国占比达29.967%,德国占17.45%,日本占16.48%。

曹钢分析认为,2010年我国医疗器械进出口增速已基本恢复到国际金融危机前的水平,但医疗器械进出口贸易不平衡的状况依然突出。展望2011年,在世界性资源紧缺及国内经济通胀预期的情况下,粮食、棉花、化工产品、水、电、气等原辅材料和动力价格均呈现上涨势头,这有可能导致一些企业生产活动中断,进而无法及时向国外客户交货。企业用工成本普遍较往年增加了10%~20%,这也将造成部分国际订单向劳动力成本较低的东盟等地区和国家转移。对普遍以美元结算的我国医疗器械企业而言,由于长期以来对汇率差价依赖较大,利润空间普遍较小,人民币持续升值,无疑将带来较大损失,而未来行业竞争与出口报价风险将会更高。2011年,扩大进口将是我国医疗器械进出口行业平衡贸易的重点工作,国家将会出台一些鼓励进口的政策措施。

中国医保商会专业人员分析认为,2011年如果我国医疗器械产品能保持现有国际市场份额并有所扩大的话,全年出口有望实现15%的增长,进口增速将高于出口,贸易顺差有望缩小。预计2011年我国医疗器械进出口总额可望超过250亿美元。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返回资讯中心 返回资讯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