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媒体代专家发布不良反应”
最让网络论坛炸开锅的疑问是:乱局中,权威部门始终没有说“尼美舒利有问题”,媒体却众口一词地说尼美舒利“有害”,“难道大众媒体日后要代表权威部门发布不良反应?”一网友尖锐指出。
2月18日,事件爆出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就表示,从目前的不良反应监测来看,未出现异常情况,国家药品不良反应中心正在组织专家对其安全性做进一步论证。各地不良反应检测中心均反映没有收到“重大不良不应”。
有网友为此列出3个疑点:第一,找不到尼美舒利致死等重大伤害的受害者;第二,媒体始终固执地与专家意见相左此前,媒体曾报道上海儿童医院医务科科长方明俊说尼美舒利颗粒是临床常用儿童解热镇痛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评价中心专家孙忠实教授也认为,尼美舒利与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同类药物相比,解热镇痛作用起效更快,不良反应也相当;第三,媒体与不良反应检测中心“对着干”“根据媒体报道,上海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佛山市药监局相关负责人、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都表示,常见的药品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皮疹和胃肠道反应,暂未见儿童肝功能、死亡等严重病例。既然相关部门未见重大伤害,媒体肯定的结论从何而来?”
也有网友发现,其实媒体并非一边倒地攻击尼美舒利,“但在海量信息的社会中,一些报道可能被有意放到了搜索引擎5页、甚至10页之后。”网友大胆推测。
尼美舒利事件进展
缘起:2010年11月26日
“2010年儿童安全用药国际论坛”在北京召开,有中方专家在会上透露,“尼美舒利在治疗儿童退烧方面,从2004年到2010年,共发生不良反应4703例,其中死亡3例”。参会的某中央媒体报道,被少数几家媒体转载。
爆发:2011年1月至2月
在一些育儿论坛,“尼美舒利”被冠之以“夺命退烧药”,央视关于论坛的报道被反复转载,紧接着全国各地媒体采用这个说法。
微弱的“正名”声:2011年2月中旬
2月19日,CCTV13频道,也就是新闻频道播出了标题为《尼美舒利仍可用但应严遵医嘱》的新闻报道,大意是公众不必对尼美舒利恐慌。药监局表示仍可用,其副作用和其他解热镇痛类退烧药不良反应相当,但要遵照医嘱或说明书,用于一岁以上儿童。
2月19日,央视报道:关注尼美舒利,孙忠实称“药物没问题”。
质疑发端:2011年2月-3月
2月19日,《21世纪经济报道》在报道尼美舒利事件中指出,一位“2010年儿童安全用药国际论坛”的与会者透露,“该论坛的赞助方正是某制药巨头,该公司邀请了某中央级媒体。会后,正是该媒体对尼美舒利的不良反应进行了报道。”这一猜测所占篇幅不大,且再没有其他佐证。
峰回路转的“邮件门”:2011年3月下旬
3月27日-29日,包括羊城晚报、新快报在内的全国多家媒体先后收到一封名为“报料”的匿名邮件。邮件公布了大量看似是公司内部交流邮件、短信的截图,内容直指,“曾一度引发大众心理恐慌的尼美舒利安全性炒作事件,是一起由尼美舒利竞争对手某跨国药企精心策划的商战”。事后,有媒体致电国内尼美舒利最大的生产商海南康芝药业,该公司表示对“邮件门”不知情。
- 2011.02.18
- 2011.02.19
- 2011.02.19
- 2011.02.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