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众合理用药援助系统
药品查询
请勾选查询条件后检索
药品名 企业名 批准文号 功能主治
你的位置:首页 > 用药与健康 > 用药常识 > 医药常识 > 正文
吃饭常哽噎是食管癌警报
www.yongyao.net  2011-3-30 13:19:43  来源:上海远大心胸医院  责任编辑:cqjm
分享到:

“得了噎嗝症,吃春不吃秋”。在我国部分地区流传的这句民谣讲的正是食管。食管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民间叫做“噎嗝症”。食管癌的自然发病历程显示,不经积极治疗者大多活不过一年。专家指出,食管癌的治疗重在发现五类早期症状,而40岁以上、有不良饮食习惯、来自食管癌高发区、有家族病史的高危人群,应定期做食管钡餐排除风险。

典型表现:“食不下咽”伴发胸

55岁的王伯在半年前就开始觉得在下咽食物的时候,有食物粘住的感觉,有时又好像食物在胸口停顿了一下。这种感觉时隐时现,持续了两三个月后,他吃饭时需用开水送一下才能下咽,有时候甚至有点轻微的胸痛。近日,他吃米饭时因无法下咽而呕出,只能吃粥。

王伯到医院求诊,医生通过“食管吞钡”的X光片发现,王伯的食管中段位置有一段长约4厘米的狭窄。后来经过纤维胃镜及病理检查,最后证实为“食管低分化鳞癌”。王伯的食管癌虽然已经不是早期,但还没有向远处转移,还可以通过手术切除肿瘤并解决进食问题。

上海远大心胸医院胸外科主任王强说,我国食管癌占全世界病例数的50%以上,患者年龄多在40岁以后,50~60岁最多见,男女之比约为2:1。

王强专家指出,“进行性吞咽困难”是食管癌的典型表现。这种吞咽困难是逐渐加重的,像王伯那样开始只是一种进食梗阻的感觉,慢慢就发展成明显的梗阻,甚至伴胸痛,最后就是食物不能被咽下而呕出。

爱吃热、辣食物是高危因素

食管癌的发病与饮食和生活的不良习惯、食管慢性病变者以及遗传因素等有关,40岁以上、有不良饮食习惯、来自食管癌高发区的人,特别是有食管癌家族史者,均属于高危群体。

“不良饮食习惯主要指喜欢吃热、辣、腌制、烧烤食物,例如潮汕地区习惯喝滚粥和功夫茶,都属于食管癌的高危因素,这一地区发病率因而很高。”王强说,这类人群要特别注意食管癌的早期症状,必要时做食管钡餐或纤维胃镜检查,这是诊断食管癌的简便和有效的方法,特别是食管钡餐检查无痛苦,容易被患者接受。更进一步的检查则是胸部CT等。

有时,食管梗阻症状与疾病分期不一定是相对应的。有的患者梗阻症状不明显,但已经是中晚期。王强说,这是由肿瘤的生长特性所决定的。

有些肿瘤是向食管腔内生长的,或者瘤体很早把食管几乎全部堵住,那么其梗阻症状就出现得早。但如果肿瘤是以外侵为主,那么梗阻症状就出现得迟。“这对患者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情,”王强说,因为这将会使患者就医的时间推迟,接受手术的可能性就更小,生存时间也就更短一些。

早期症状:喉咙异物感反复加重发作

王强说,食管癌的早期表现多种多样,可以有一种或几种症状,由于这些症状时隐时现,故难以引起人们的重视。不过这些症状可反复发作,持续数月甚至一年以上,这段时间患者可以没有身体其他方面的异常。

常见的食管癌早期症状主要有五大类:

哽噎感:进食时突然出现梗阻感,或停滞、顿挫感,常与食物有关,症状可自行消失,隔一段时间再次出现。

胸骨后痛:食物被咽下时出现疼痛,患者能准确说清胸骨后痛的具体部位,疼痛性质可呈烧灼、针刺或牵拉摩擦样痛。

异物感:吞咽不适或食管内异物感,似有食屑粘附在食管壁上,咽之不下,吐之不出。需要提醒的是,食道较窄,一开始长肿瘤,食道的柔软度就会改变,产生异物感。但这和咽炎造成的异物感不同,前者可能反复出现,隔几天后不适逐渐加重。而咽炎导致的异物感在一段时间内持续出现,且不会加重。

咽部干燥、紧缩感:病人感觉咽喉部发紧、干燥,有时伴有轻微的疼痛。

剑突下或上腹部痛:可为烧灼样刺痛。

临床上,食管癌发生于食管中段的比率最高。患者王伯的癌细胞就生长于这个位置。癌细胞可沿着食管的淋巴引流向上扩散至颈部和锁骨上淋巴结、向下转移至腹腔淋巴结。“对于适合手术的患者,医生在手术中很好地清理这些转移的淋巴结对延长患者生命至关重要。”

到了中晚期,食管癌可直接侵犯主动脉和神经等各种邻近组织,甚至远处转移至肝脏、肺、骨骼及大脑等重要器官和组织。王强说,颈部淋巴结肿大容易被自己在无意间发现,此时应将淋巴结切除做病理检查,以证实是否为癌细胞转移。

在临床诊疗中,一般患者来就诊时多已是中晚期的食管癌,而中晚期食管癌患者如果不能接受手术,将由于无法进食,很快就衰竭死亡。即使在手术、放疗和化疗相当成熟的今天,虽然不少中晚期食管癌可存活超过1年,晚期手术一年后生存率不到50%,但超过5年的却很少,而早期发现的则大多可存活5年以上,因此,要特别强调食管癌的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返回资讯中心 返回资讯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