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病有所医,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想。随着医改的深化,老百姓离这一梦想越来越近。“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提高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覆盖面和保障水平,缩小城乡医疗保障差距。到“十二五”末,个人卫生支出比例降至30%以下,初步建立起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医改具有复杂性
是重大民生工程,也是世界性难题
医改是一项重大民生工程,也是一道世界性难题。我国医改启动实施近两年,虽然取得一定进展,但要从根本上缓解群众的看病就医难题,是一个长期、艰苦而复杂的过程。
“十二五”期间,我国面临的健康形势更加严峻。一些长期存在的体制性、机制性和结构性矛盾,依然是影响群众看病就医的深层原因。
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滞后,不能有效地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医药卫生需求。随着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公众对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质量和数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对医疗保健的需求更加多样化。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滞后,医疗卫生体系不能适应群众日益提高的服务需求,难以有效地提供不同社会阶层所需要的多样化、多层次服务。
医药卫生资源总量不足,基层卫生服务体系薄弱。我国虽然已经基本建立了遍及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总体上解决了卫生资源绝对匮乏的问题,但医药卫生资源总量仍然不足,同时配置也不够合理。80%的卫生资源集中在城市的大医院,农村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十分薄弱。
医疗保障制度不够完善,尚未消除“因病致贫”现象。当前,我国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农合的筹资水平和报销水平仍然偏低,个人自付比例仍占医药费用的一半左右,不能有效地解决“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的问题。加上我国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和商业医疗保险起步较晚,覆盖人口和保障力度也不大,医疗保障体系还不健全,造成许多病人有病不敢就医、该住院不敢住院。
疾病模式转变引发了医疗费用增长。随着工业化、城市化、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速,我国居民面临着传染性疾病和非传染性疾病带来的双重负担,慢性病出现“井喷”式增长。这必然意味着长期治疗、终身服药、费用高昂。同时,医学技术进步、物价指数上升等客观因素,也必然带来医疗费用的增长。
